民间非遗工艺美术的现代化传承创新研究
李珮文
武汉文理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民间非遗工艺美术的传承不仅需要关注技艺的延续,更涉及文化认同与社会价值的再造。传统形态在当下环境里传播力逐渐减弱,需要找到新的方式来让它重新焕发生机。黄陂泥塑所代表的民间艺术,其核心意义在于借助创新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与共享,让非遗资源能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展现活力与价值。非遗传承的现代化探索,已成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民间非遗工艺美术进行现代化传承创新的意义
民间非遗工艺美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这类艺术形式所蕴含的美学观念与价值理念,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精神滋养。现代化传承创新的意义,正是在于让这种古老的文化表达方式能够与现实相衔接,重新展现民间非遗工艺品的价值。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大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取向也在不断变化。传统形态如果不能及时与新的环境产生联系,就会逐渐失去其存在的优势。对民间非遗工艺美术进行现代化转化,既是对传统的一种延续,也是文化体系自我更新的过程。民间非遗工艺品只有借助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才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重新展现价值,进而强化公众的文化认同。除此之外,非遗工艺美术的现代化传承还意味着文化创造力的再生。传统工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获得重新阐释,可以拓展传统文化的生命长度。这样不仅延长了艺术的存续周期,也推动了文化资源的多样化利用。当艺术形式能够与现代社会生活建立新的连接时,其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由此,民间非遗工艺美术从静态的保存转变为动态的发展,让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传递中始终保持活力。非遗工艺美术的创新与传承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推动文化多样性的维系。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现代科技和制度创新,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
二、民间非遗工艺美术的现代化传承创新实践策略
1、应用数字媒介技术,拓展泥塑展示空间
传承人在推动黄陂泥塑的传承创新过程中,开始逐步引入数字媒介技术,以此来拓展民间非遗工艺美术的展示渠道(见表1)。其中使用三维扫描与高清建模技术,完整记录黄陂泥塑作品的形态、色彩与细节,同时保留的数字档案既要保存作品信息,也要确保数字档案能为后续的展示传播环节提供素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让观众能够在沉浸式环境中直观感受黄陂泥塑的工艺特点,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着重建设数字平台,利用网络展厅和移动端应用,也可推动黄陂泥塑用多样化形式进入公众视野。基于云端的共享系统让不同地区的资源互联互通,以此形成跨区域的展示网络,还可以在黄陂泥塑的展览现场使用数字投影将传统作品与动态画面结合起来,增加展示的层次感。这样观众既能观看静态的泥塑,也能从交互屏幕中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这种展示方式增强了观赏体验,进一步促进艺术与技术的融合。由此可见,进行系统化的数字管理可以让黄陂泥塑传承过程具备可持续性。
表1 应用数字媒介传承民间非遗工艺美术的观众参与度调查

2、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丰富泥塑艺术形态将黄陂泥塑现代化传承过程与动画、影视、游戏等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可使其转化为契合媒介语境的视觉语言,既拓宽了作品的使用领域,又让黄陂泥塑获得更高的可见度。在不断的跨界融合尝试中,传统工艺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展现出新的形态。在文化创意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将泥塑元素融入现代文创产业,把其传统造型重新组合并融入家居用品、文具以及装饰摆件的开发中。生产过程中既保持了泥塑的艺术特征,又满足了大众日常生活的功能需求。这样的转化让泥塑不再只是单一的观赏性工艺品,而是变成具有使用价值的文化产品。除此之外,在黄陂泥塑等民间非遗工艺的传承创新中也鼓励使用环保材料,并引入新型技术,以此来减少对传统泥料的依赖。例如,在试验阶段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替代品,这样便可减轻自然资源消耗,还能让其满足当下绿色发展的要求,还可围绕环保主题组织泥塑创作活动,进一步推动工艺与生态意识的结合,让黄陂泥塑在传承过程中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环境友好的要求。在这些设计理念的支持下,民间非遗工艺美术逐渐摆脱单一形式的束缚,形成多元化的传承发展路径,以此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形态。
3、构建互动体验平台,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传承人在推动黄陂泥塑的传承创新发展过程中,把文化主题展览活动作为主要活动形式,设立“黄陂泥塑文化风情节”,邀请非遗艺术家现场展示创作过程,并开设民间非遗工艺美术馆这种沉浸式展览空间,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泥塑作品。多数传承人认为展览和互动体验对技艺推广作用显著,作坊普遍希望使用数字化和活动合作的方式扩大销售渠道。展览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创建固定的馆藏展示,也可举办临时性的主题活动,从而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在传承创新过程中还可以开发“非遗+清廉”体验包,在设计中融入清廉文化主题,将泥塑制作材料与廉洁教育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寓教于乐的体验形式。体验包以套件的方式分发,参与人员在动手制作泥塑的同时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在实施过程中还注重资源整合,借助与文化机构的合作,让互动体验具备更广的覆盖范围。这些举措使互动体验平台不再停留在单向展示黄陂泥塑的层面,而是使用多样化的参与方式提升公众的兴趣,从而在社会层面引发公众的大量关注。
未来民间非遗工艺美术的现代化传承创新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民间非遗工艺美术传承将更加强调要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其中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会成为基础支撑,让传统技艺能够以多维度的方式呈现并实现远程共享。文化创意产业将持续介入,传统元素会与时尚设计、现代消费市场保持紧密联系,从而推动艺术形态的多样化。与此同时,传承人还会在这一过程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由此,环保材料与可持续工艺的使用将成为常态,让非遗在延续中更具前瞻性。
结束语:当前,黄陂泥塑的现代化传承不仅关乎工艺延续,更在于文化价值的再造。数字媒介的介入、设计理念的更新与互动平台的搭建,共同推动了民间非遗工艺美术与当代社会的深度融合。非遗传承由此突破单一形态,在跨界实践中展现出新的创造力,为文化的长远发展开辟了更具韧性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华欣.非遗民间工艺美术的美育价值——以陕西凤翔泥塑为例 [J].天工, 2025,(21): 12-15.
[2]高跃,王中华.民间非遗工艺美术的现代化传承创新研究 [J].新美域, 2025, (03):57-59.
[3]王莞茹,万映彤.艺术传承视域下非遗工艺美术的教育价值分析与策略研究 [J].天工,2024, (32): 94-96.
[4]程勋旗.核心素养导向下非遗美术单元课程设计研究[D].导师:魏姝俊.河北师范大学,2024.
作者简介:1995 年8 月,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单位:,专任教师,研究方向: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