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俗文化元素在版画创作中的应用

作者

计禹帆

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美术学院 23 级版画系学生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民俗文化元素是指集体生活的民众或地域性民族在长久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文化结晶,或带有民族色彩、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涉及饮食、节日、习俗、语言、工艺等各个领域,体现了民众的生活智慧、文化观念、价值理念等。而版画则是一种造型艺术,以刀具、化学品等工具为主要设备,在由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版面上进行雕刻,之后通过施墨印刷完成创作,因而具有明显的复数性,可一次性形成多幅原作。将二者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创新传承。

1.民俗文化元素

民俗文化元素多种多样,具体可划分为三类,第一,主题与故事元素。流传于民间,为公众耳熟能详、普遍知晓的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盘古开天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可体现中国历史、文化、宗教内容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以及婚丧嫁娶、放鞭炮、舞龙舞狮、赛龙舟等习俗;可展示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的农耕渔猎、市井生活、传统工艺等生产生活情境;蕴含有祈福纳祥、驱邪避灾思想的福禄寿喜财神、十二生肖、吉祥图案等元素。第二,视觉符号与形式语言元素。包括民间美术图式,即年画、剪纸、皮影、刺绣、陶瓷等,所具备的多元化色彩、构图、纹样、造型具有较高的借鉴与参考价值;传统图案,即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云纹、水纹等;色彩体系,即中国传统艺术中具有高纯度、强对比性且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如红色,象征吉祥喜庆;绿色,象征生机勃勃。第三,精神内涵与文化特质元素,包括有能够展现情感、审美、生活愿景、民族记忆、集体意识的元素,如自然的敬畏之情、丰收的美好愿景、幸福的渴望之情等;具有一定隐喻意义的运用了谐音、象征、比喻等手法的字词元素,如鱼寓意“余”,莲花寓意“纯洁”。

2.民俗文化元素在版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2.1 民俗符号的转化与重构

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可选择将民族图腾、吉祥图案等元素融入创作,如龙、凤、麒麟等公众普遍认同的祥瑞动物符号;宗教字纹、盘长纹等几何符号,基于此,采取刀法雕刻的方式进行创作。在实践时,通常选择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通过走访、实地勘察,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充分了解,以能从深层次精准提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符号元素,以提升版画作品的传播价值与关注度,给予公众以深刻印象。例如,云南地区的木刻版画,融入了傣族孔雀纹样元素,并对之进行了套色叠加,形成了较大的视觉冲击,提高了作品整体的视觉韵律性。同时,还可将地域性的方言俚语、农谚等文字符号相结合,以此为主题进行图案创作,打造出图文共生结构。例如,山东地区展示的木版年画“画谜字”,选择将“福字”与寿星造型相融合,提高了作品的和谐性,赋予作品以美好寓意。

2.2 民俗技艺在版画技法中渗透

在版画创作技法方面,开展了材料工艺嫁接活动,选择借鉴民俗技艺手法创新版画制作形式,例如,在木板画创作时,参考刺绣、皮影工艺,改变传统的平面化造型,对作品的明暗对比度、透视程度进行调整,以提高整体结构的立体性、空间感;在凹版版画作品创作时,联合皮影雕刻工艺,进行了皮革镂空拓印、综合材料拼贴;在丝网版画创作时,参照蓝印花布工艺,通过将漏版技法与靛蓝染料相结合进行了制作,采用这一方法创造出的代表性作品为吴冠中的《水乡》丝网版画系列;同时,还可在凹版版画中融入苗族蜡染工艺,在采用飞尘技法创作时以蜡纹冰裂为参考设计版画画面,使用这一方法成功创作出的代表作品为苏新宏的《苗岭》版画系列。除此之外,还可对传统工具进行转换,例如,陈琦《水》系列版画中,考虑到木版年画中较常使用的“拳刀”,具有较强的顿挫感,基于此,以突显纹理感为目的,朝向木刻刀痕表现主义转变,从而充分展现了水流肌理;周吉荣《城迹》系列版画,将传统砖雕拓片技法转换为了石膏版拓印技术,强化可版画画面的粗粝质感。

2.3 民俗叙事的场景再造

在版画创作中以民俗叙事的场景再造形式实现对民俗文化元素的有效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物理性时空折叠,以分层叠加印刷为主要技术手段,采用统一版面进行重复的刻板、印刷与覆盖,能够打造出具有地质层堆叠感的画面,如郭浩的《祭火》版画作品,将版画结构划分为了三层,即底层:彝族火把节活动中参与群众的群像剪影,中层:燃烧的火把肌理,表层:经文符咒,三层画面镂空铺设,同时运用了民俗、信仰、符号、自然场景等元素。

②碎片化重组,通过进行拼板、分镜设计,对多个雕刻画面进行拼接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叙事场景,如应天齐的《西递村·婚丧》版画,整个作品包括左联、中联、右联三部分拼接画面,分别描绘了徽州婚轿行列、祠堂、送葬纸伞群三个场景,给予作品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③ 记忆画面的消失与再现,采用腐蚀、留白手法,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对版画进行腐蚀处理,以形成虚实结合的画面,给人以记忆消失、隐藏之感,如周吉荣《城逝·社戏》版画作品,同样构造了三重画面,在前景部分采用软蜡技法,刻画出清晰的腐蚀状戏台雕梁,在中景部分,采用铜版飞尘技法,对观众群像进行了虚化处理,在背景部分,通过隔离酸蚀方法形成了完整的留白城墙,向人们展示了城市化中民俗记忆逐渐消逝。

2.4 民俗色彩的象征应用

通过民俗色彩的象征应用方式将民俗文化元素渗透到版画创作中,主要是指将版画色彩逻辑、民间民族用色方法相联系,例如,参考民间广为流传的五行五色搭配体系,在版画设计时可将套色木刻分版与金(白)/木(青)相对应,创作形成以青绿为主色调的场景画面;参考民俗中的禁忌色用法,结合颜色的寓意进行创作,如白色、黑色一般代表丧葬,以此为依据通过对画面进行留白处理,渲染出肃穆、安静的场面。

结语:将民俗文化元素应用在版画创作中,一方面,有利于赋予民俗文化发展生命力,在现代语境中创新发展;促使民俗文化与当代艺术、审美理念深度融合,以当代表达方法诠释传统精神,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版画作品的文化深度、独特魅力与辨识度;可给予版画创作以丰富的视觉资源、灵感来源;有效提升观赏者的文化认同度,激发产生情感共鸣;帮助版画作品获取在国际艺术领域的文化交流权。因此,就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应用对策,促使民俗文化元素在版画题材、技法、色彩、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渗透,增加作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于瑾璐.中国民俗文化元素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分析[J].参花,2025,(19):63-65.

[2]樊武德.浅谈版画创作实践与地域文化融合[J].参花,2025,(19):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