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工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宿舍、班级管理融合研究
王湘涵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海市 200437
引言
高级技工学校的根本使命在于为社会输送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一目标中,“职业素养”作为个体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涵盖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多维度内容,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然而,审视当前许多技工院校的育人实践,一个突出的矛盾在于:职业素养的培育往往被限定在特定的德育课程或零星的活动之中,未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场景进行深度、常态化的融合。
一、职业素养培育与宿舍、班级管理融合的现实必要性
职业素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由外而内、持续熏陶、反复实践的内化过程。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若缺乏真实情境中的反复演练和习惯养成,其效果将大打折扣。宿舍作为学生集体生活、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的主要场所,是检验和培养其规则意识、公共精神、沟通协作能力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天然场域。一个井然有序、文明和谐、充满正能量的宿舍环境,对塑造学生严谨、守时、负责、合作的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班级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元和学生组织,是模拟未来工作团队、培养集体荣誉感、责任担当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理想平台。成功的班级管理应能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互帮互助、追求卓越的团队氛围,这与现代企业所倡导的团队文化高度契合。
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这两大阵地,其必要性显而易见。首先,它能极大拓展培育的时空维度,使素养教育从“8 小时课堂”延伸至“24 小时全天候”,实现教育影响的无缝衔接。其次,生活化的场景使得素养培育更加具体、可感。在宿舍中如何协商解决矛盾、如何共同维护环境卫生,在班级中如何完成集体任务、如何参与民主管理,这些鲜活的经验远比枯燥的条文更能让学生理解职业素养的真实内涵。最后,这种融合有助于实现管理功能的升华,使宿舍和班级管理从简单的“事务型管理”转向高层次的“发展型育人”,其价值得以根本性提升。反之,如果继续维持管理与育人“两张皮”的局面,宿舍和班级仅作为栖身之所和教学编排单位存在,那么学校就将错失两个至关重要的育人阵地,职业素养的培育也将因缺乏坚实的实践支撑而显得苍白无力。
二、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宿舍和班级具有巨大的育人潜力,但当前的管理模式在有效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却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
(一)宿舍管理功能单一,与职业素养要求严重脱节。
目前,绝大多数技工学校的宿舍管理核心目标仍定位于“安全”与“卫生”,相应的管理手段也以检查、评比、扣分等刚性约束为主。管理员角色更像是“监督员”而非“导师”,其工作重心是排查安全隐患和检查内务卫生标准是否达标。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宿舍区的表面秩序但却严重忽视了宿舍作为文化熏陶和素养养成基地的深层功能。学生在此环境中只是被动地遵守规定而非主动地建构一种体现职业要求的生活方式。例如,现代企业普遍推行的“6S”管理理念,其核心在于素养的提升,但我们的宿舍管理很少将其精髓融入,未能引导学生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内化为自觉行为。宿舍文化建设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与专业特色、职业精神的有效链接,使得宿舍这一重要空间在职业素养培育中的作用被极大地弱化和虚置了。
(二)班级管理行政化倾向明显,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在许多学校,班级管理的行政事务性色彩过浓,班主任大量精力耗费在信息统计、通知下发、费用收取等日常琐事上,难以抽出足够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引导和生涯规划。班级建设缺乏系统性设计,团队活动内容单调,往往与专业学习、职业认知关联度不高,无法有效模拟职场团队运作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足,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渠道有限,多为被动执行指令,这使得其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班级评价体系也多以“不出事”为底线,侧重于纪律、出勤等量化指标,对于班级团队凝聚力、创新氛围、成员间互助协作等软性指标关注不够,这种导向无疑削弱了班级作为职业素养培育平台的内在动力。
(三)管理与教学壁垒森严,未能形成育人合力。
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宿舍管理与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系统壁垒。宿舍管理员与班主任、专业教师之间缺乏稳定、畅通的沟通机制。一名学生在宿舍表现出的责任感或是在集体活动中展现的领导力,专业教师很难知晓,更无法将此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反之,专业教师发现的学生的潜能或不足,宿舍和班级管理者也难以及时获取信息以进行协同引导。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割裂状态,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表现被人为地分割成碎片,无法形成完整的育人画像,也导致各种教育资源分散,难以聚焦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协同提升。
三、 推进职业素养培育与宿舍、班级管理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要实现有效融合,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模式创新,推动宿舍和班级管理从理念到方法的全方位变革(一)创新宿舍管理模式,打造“企业化”素养培育基地。
宿舍管理应大胆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文化,实现从“生活驿站”到“职业预备营”的转型。核心是全面推行“企业化”的“6S”管理。不仅要求物品摆放整齐、环境卫生清洁,更要强调安全规范和行为素养,将其细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具体标准,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挂钩。其次,创建“特色主题宿舍”。鼓励按专业或兴趣组建主题宿舍,如“机电工匠舍”“IT 创新舍”等,在宿舍内部营造浓厚的专业氛围,展示专业文化、优秀校友事迹、行业标准,使其成为职业精神浸润的课堂。
(三)深化班级建设内涵,构建“项目化”团队成长平台。
班级管理应弱化行政色彩,强化其组织育人功能,努力将班级建设成模拟企业的“项目部”。首要举措是实施“班级企业化”模拟运行。可参照企业架构,设立不同的“部门”,让学生竞聘上岗,承担具体职责,在模拟运营中体验职场角色,培养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其次,大力推行“项目式”班级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学习分工协作、沟通解决冲突、控制项目进度与质量,从而综合锤炼其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班主任的角色则应从“事务总管”转变为“团队教练”和“精神导师”,重点在于搭建平台、激发潜能、提供支持。
结语
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深度融入宿舍与班级管理,是高级技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战略支点。这绝非管理技巧的简单修补,而是一场深刻的育人理念变革与管理模式重构。它要求我们重新发现宿舍和班级的育人价值,通过“企业化”宿舍和“项目化”班级的建设,把职业素养的要求细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规范,转化为团队活动中的真实任务挑战,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反复锤炼中,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稳定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尽管这项改革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需要我们在管理机制、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与创新,但其对于培养出真正“德技双馨”、能够迅速适应并贡献于未来产业发展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而言,意义深远,值得全力为之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