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天人之际:北朝墓室穹顶天象图的视觉模式与神圣空间营造

作者

包胡其图

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

引言

北朝墓室穹顶天象图承载古代宇宙观与生死哲学,以二十八宿、日月星辰等元素构建神圣图像系统。天象图按照严格方位布局,将天文知识转化为具象艺术表达。墓室穹顶装饰塑造出特定空间氛围,营造天人交感的神圣场域。这种视觉模式反映北朝时期独特的空间观念,彰显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与死后升天的向往,成为研究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视角。

一、北朝墓室穹顶天象图的概述

北朝墓室穹顶天象图始见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在北魏直至北齐北周各代广泛流行,多见于河南、河北、山西诸地域。天象图一般位于墓室藻井或拱顶部位,其形式变化多端,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多种样式。图像系统包含二十八宿、北斗七星、日月星辰、四神及星官等天文要素,丰富多彩。河南安阳司马金龙墓代表早期风格,星象排列简约明快;洛阳孟津北陵村北魏墓展现中期成熟手法;至河南安阳北齐娄叡墓,则呈现晚期风格,构图繁复精细,天象排列精准严密。

北朝天象图蕴含丰厚文化底蕴,呈现时代天文学成就与宇宙认知。工匠运用细腻线描刻画星空,并施以朱砂、赭石等天然颜料,创造出强烈视觉效果。星体多以大小不一的圆点表现;日月常绘作圆形,内饰三足乌与蟾蜍图案;二十八宿沿东西南北方位组织排列,构成完整天象体系。天象图位置恰在墓主遗体上方,暗示天界领域,营造完整宇宙结构,寄托亡者灵魂归天的期望。这一艺术现象反映北朝民族交融背景下的丧葬文化演变,展现中国传统天人关系观念在墓葬艺术中的独到诠释。

二、天象图在北朝墓葬空间中的重要性

天象图作为北朝墓葬核心装饰元素,确立了特定空间秩序,构成独特宇宙观呈现。墓室穹顶天象图模拟实际天空,使墓室内部呈现微缩天地结构。图像布局遵循严格天文方位,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分据四方,二十八宿有序排布,日月星辰精心点缀,形成严整天象体系。此种空间构建使墓室具备天地关系的内在逻辑,具有鲜明神圣色彩。墓主安卧地下,上方星空环绕,呈现宇宙中央之位,契合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认知,将天文观念具体化为可感知的空间秩序。

北朝墓葬空间因天象图而呈现独特氛围,创造出特殊精神领域。穹顶星象图案营造出庄严肃穆氛围,拓展了墓室有限空间向无垠天际的想象延伸。天象图在墓室空间中建立明确上下关系,地面属于人间世界,穹顶代表天界领域,形成天人交感的神圣环境。墓主置身此种精心设计的空间中,象征灵魂归天,回应生者对亡魂去向的祈愿。天象图的应用体现了北朝时期多元生死哲学,融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道教升仙思想与佛教轮回观念,显示北朝文化交流与整合特色。天象图成为墓葬空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丰富了空间内涵,表达了古代社会对生命延续与永恒的思考。

三、天象图的空间营造策略

(一)图像布局与空间结构

北朝墓室穹顶天象图布局精巧,体现出深邃的天文认知与艺术智慧。穹顶中心处常置北斗七星或三台星官,四周分布二十八宿,按东西南北方位排列组合。东方七宿为苍龙,西方七宿为白虎,南方七宿为朱雀,北方七宿为玄武,形成周密天象系统。日月图像多绘于东西两侧,契合天体实际运行路径。整体构图或呈放射状,或成环形布局,星宿大小变化对应天体亮度差异,形成和谐视觉秩序。图像布局遵循严格天文方位,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分据四方,二十八宿有序排布,日月星辰精心点缀,形成严整天象体系。

天象图与墓室建筑结构相融相生,圆形穹顶与方形墓室呼应天圆地方的古代宇宙观。星象图案置于墓室顶部,使墓主处于特定空间位置,营造天地之间的神圣氛围。穹顶与墓壁交接处多绘云气或山岳纹样,自然过渡天地边界。画工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处理空间层次,包括线条变化、色彩对比与明暗处理,赋予平面图像丰富空间感。墓室天象图创造出特定空间秩序,不仅具备美学价值,更承载宗教与哲学意义。天象图将墓室塑造为特殊精神场域,展现北朝时期独特空间哲学,丰富了古代丧葬文化内涵。墓室穹顶天象图系统性构建空间语言,在有限墓室中创造无限宇宙想象,反映古人对天地秩序的理解与追求。

(二)视觉符号与象征系统

北朝墓室穹顶天象图铸就了精妙丰富的视觉符号系统,各类符号蕴藏丰厚文化底蕴。二十八宿作为天象图核心元素,或以连珠星点呈现,或幻化为精巧动物形态。四神图案各具神韵,东方苍龙腾云起伏,西方白虎威严矫健,南方朱雀羽翼舒展,北方玄武静默守护。日月图像富含象征意蕴,日轮绘有三足金乌踏火而行,月轮刻画蟾蜍玉兔伴桂而居,北斗七星排列如勺,直指北极。天文图像依循古代天文学理念严密排布,构成和谐完整的天象秩序。壁画中的写实部分是对墓主人即娄睿生平事迹的描绘,包括出行时的仪仗安排、鞍马游骑的场面、奢华富丽的屋内环境等;虚构部分为天上的祥瑞和天象等,是对墓主人死后灵魂到达天上后的景象进行的虚构描绘。

天象图各类符号承载深厚文化意涵,共同绘制完整宇宙图景。二十八宿代表时序运行,四神寓意四方安宁,北斗象征命运转化,日月体现阴阳变迁。精心设计的符号系统将深奥天文学理念转化为直观艺术形象,使墓室内部呈现天界景象。天象符号熔铸多元文化精髓:儒家天人思想使天象图体现宇宙规律;道教修道理念赋予星象指引升仙的功能;佛教生死观念则借星象循环展现无尽轮回。墓室天象图以艺术形式传达宗教信仰,以生动形象解读天文奥义,成为古人理解宇宙奥秘的智慧结晶,彰显北朝特殊历史时期的精神追求与文化成就。

(三)天人关系的空间表达

北朝墓室穹顶天象图创造出天人相通的精神空间,凝聚特定宇宙观念。墓室空间设计呈现清晰垂直结构:穹顶绘制星象,代表高远天界;墙壁描绘神仙飞天等形象,形成过渡区域;墓床安置墓主遗体,象征人间世界。这种三层空间结构体现古人对天人秩序的精妙理解。画工在穹顶与墙面交接处精心绘制云纹、山景等图案,使天地界限自然融合。北斗七星位置恰在墓主头顶正上方,建立天人连接关系,暗示冥冥中的守护意味。星象图案以墓主为中心向四周展开,使亡者位于天地结构核心位置,表达天地之间的神圣位置。天象图创设环抱式空间结构,使深奥天人关系转化为直观视觉经验。

穹顶天象图反映北朝时期独特的天人思想,表达生死世界的紧密联系。墓室天象装饰将抽象的天人关系具象化,为亡者创设往生升天的精神通路。墓室天象图的设计兼顾物质与精神层面:作为实体建筑,墓室保护亡者遗体;作为精神象征,天象图绘制亡灵升天的理想境界。天象图采用上下层次排列与中心向外辐射的布局方式,墓主所处位置成为核心,四周星象有序分布,构成完整天地格局。墓室天象图融合了不同思想传统:儒家的天人相应思想、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佛教的轮回观念,形成独特文化表达。墓室天象图超越装饰功能,赋予空间深刻文化内涵,使墓室成为连接人间与天界的神圣领域,展现北朝墓葬文化对生死关系的深刻思考,表达古人对永恒生命的追寻。

四、结语

北朝墓室穹顶天象图铸造出天地相接的神圣艺术境界,其布局谨严、图像精巧、层次分明,呈现北朝时期特有的天人关系哲思。天象图融汇古人天文知识与生死智慧,蕴含对星空秩序的崇敬与灵魂归处的思考,照亮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天人之际的空间表达艺术。

参考文献

[1]吴江鸿.北朝时期山西地区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J].美术文献,2024,(08):41-43.

[2]吴江鸿.北朝时期山西地区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J].美术文献,2024,(08):41-43.

[3]武之琳.浅析北朝时期山西地区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以太原北朝娄叡墓为例[J].新美域,2024,(08):28-30.

[4]陈丹青.线条的盛宴——以水泉梁为中心的北朝墓室壁画[C]//大匠之门(35)——北京画院主题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22: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