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生阅读的点灯人
张娅
重庆市永川区汇龙小学校 402160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小学低学段学生正处于阅读兴趣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那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们应立足部编版教材,通过营造阅读氛围,培养热爱阅读的兴趣;通过讲故事、听故事,推动阅读兴趣;教师率先垂范,熏陶阅读兴趣;展示阅读成果,激发阅读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语文新课标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的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条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得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小学阶段的孩子是阅读习惯养成的最重要阶段,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大家都应该高度重视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自身的需要。在孩子的阅读成长路上,师者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就是学生阅读的点灯人。
一、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及问题
虽然新课标推荐了阅读书目,但是绝大部分孩子都不能按照要求完成推荐的阅读书目。纵观我国现在的小学生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
1.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点读机等电子产品逐步进入到小学生的生活中。这些孩子对直观性比较强的电子产品比较感兴趣,沉迷于看电视、打游戏……而书籍对于孩子来说,就显得单调乏味,难以引起孩子的兴趣。甚至有些孩子提及阅读就头疼,对阅读毫无兴趣可言。
2.阅读氛围不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在电子文化盛行的时代,现在的年轻家长很多都被智能手机捆绑,他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比陪孩子的时间还多。其次,应试教育让阅读具有功利性,不考不读,为考而读。许多孩子只读课本上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甚至还有只读语文课本的。这样的读书,大家觉得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最后,孩子们身边喜欢读书的同伴越来越少,周围就没有形成读书的氛围。
二、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一)创设阅读氛围,培养热爱阅读的兴趣
从一年级开始,我在班里建立起了一个小小的书吧,书架上放了大概近200本左右的书籍,当然,每学期都要根据孩子的年段特点更新这些书籍。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阅读氛围。
为了让家长在家里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阅读氛围,我还利用家长会对家长们进行培训。首先,我让家长们在家里的书柜上摆满各种有趣的适合低段孩子看的书籍,给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其次,让家长学会身教。若父母把阅读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的。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每天可以安排二三十分钟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共读书籍,一起交流读书方法和心得。家长还可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坚持这样做的家庭中,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变得更加浓厚,并且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也在交流中得到加深、得到升华。
(二)班级开设听故事、讲故事活动,推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听故事: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来说,没有哪一个孩子不爱听故事的。因为才走进校园,识字量不多,所以听故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能从讲者的叙述中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每周星期三故事妈妈进校园讲故事时,孩子们特别期待。故事妈妈们在选材方面也是精心准备了的,他们讲的基本上都是经典的绘本故事,引导孩子们从阅读经典绘本开始起步。他们讲的《逃家小兔》《爱心树》《我有友情要出租》等绘本故事,孩子们经常是在课堂上没听过瘾,然后自己课下还下去找书来细看,好书推荐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2、讲故事:学生阅读了课外书,就有了交流的愿望,那么我们就要给他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分享阅读体验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阅读收获,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去表达,表现自我,收获成功,,享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每周的星期二、星期四、星期五的课前30分钟,孩子们都要轮流上台讲寓言、成语、绘本等各种题材的故事,收效较大。学生在找故事中去读故事,在读故事中去理解故事,听故事中去感悟故事。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讲故事中变得更加自信,更乐于读书。
(三)教师率先垂范,熏陶阅读兴趣
教师爱阅读是对学生的最好的垂范,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能让学生“爱屋及乌”。每天中午12:50—13:10和每周星期四的“阅读与欣赏课”就是我和孩子们的共读时光。一学期下来,我们基本上要共读好几本书。在这共读的时间里,我引导着孩子感受每本书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遇到喜欢的句子,我和孩子们还会情不自禁地多读几遍……总之,我和孩子们都十分期待和享受这份小惬意。只要有空闲时间,我也会让孩子们围坐在我身旁,听我给他们讲故事,有时我会把整章节的讲完,有时我讲到关键处就戛然而止,抛给学生一句“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老师,借给我看一下行吗?”接着就是蜂拥而上。
(四)展示阅读成果,激发阅读兴趣
在班级定期开展个人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和阅读后自己所创作的成果。每周每组都会推荐一个同学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比如:绘画作品、好词好句摘抄集、小小诗人集(自创作品)等,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阅读成果的构思等等。让孩子们在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分享的快乐。
孩子们的阅读之路还很长,让我们一起向梅子涵教授倡导的那样“做一个学生阅读的点灯人”。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2012年
2、《如何让孩子产生阅读兴趣》庞晓兰,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
3、《小学生阅读现状的分析和思考》赵世斌,吉林教育2017年8月
4、《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3月
5、《语文课—用心做语文的事》[M]黄国才,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