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运用时代楷模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

作者

刘泽民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61

项目信息:本论文为202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方红色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SJSZ0809。

摘要: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立足于当前时代背景,深入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价值引领、精神激励、实践指引三个维度,详细阐述了时代楷模事迹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规律,深入分析高校应如何运用时代楷模的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和优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高校;时代楷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探索

引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应成为自身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而时代楷模事迹正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真实写照。因此,深入学习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将其运用于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内容单一化,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缺乏针对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虽在不断丰富,但在与现实的关联以及对学生需求的满足上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依赖于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多为教师 “一对多” 的理论 “单向灌输”。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甚至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脱节。理论只有与现实紧密相连,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的传授,未能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融入教学,也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分析。此外,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也呈现碎片化状态,缺乏系统的教材体系,这使得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无法深刻认识到理想信念在个人成长、社会服务及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中的重要意义。

(二)体制机制不完善,使得理想信念教育时效性不强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教育的时效性。从教育管理机制来看,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在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的协同配合不够紧密。思政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等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无法形成教育合力,致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场景中接收到的信息不一致,影响了教育效果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在教育评价机制方面,目前高校对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此评价方式偏重知识记忆,却轻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成长,难以全面精准地映照学生的理想信念风貌。此外,目前高校与社会各界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缺乏长效的合作机制,无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受到理想信念的熏陶和锻炼。

(三)学生群体的复杂性,使得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增加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给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然而,活跃的思维亦使他们的思想易受外界侵扰,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与思潮,往往鉴别力不足,定力欠缺。在心理状态方面,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侵蚀着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也间接影响他们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更倾向于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从价值取向来看,部分大学生存在个人主义倾向,过于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二、时代楷模事迹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价值

时代楷模,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卓越典范,以其具体行动阐释了崇高的价值追求,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且珍贵的资源。

(一)引领价值取向: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时代楷模如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璀璨星辰,以平凡之躯书写不凡篇章,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社会风尚的新潮流。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他们以具体行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杆。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能够有效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利他精神、奋斗姿态和家国情怀,从而抵御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这些事迹通过真实可感的叙事,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象的人格力量,使大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激发精神动力:锻造砥砺前行之志

在历史的长河中,楷模人物的成长轨迹往往与逆境突围和使命担当紧密相连。他们所彰显的精神风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广大大学生群体前行的道路,赋予他们克服万难、勇攀高峰的不竭力量。从内在逻辑的角度来审视,时代楷模作为社会正能量的集中体现者,他们的光辉事迹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且成为激励人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在风雨兼程的征途中,时代楷模以坚韧不拔之志、勇往直前之气,深深触动了大学生的心灵,激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昂扬斗志与无限潜能。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他们的学业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挑战。而时代楷模的经历,就像是一面镜子,让大学生们能够从中汲取到克服困难的勇气,进而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三)提供实践范例:架起知行合一之桥

时代楷模的卓越成就不仅源于理想信念,更依托于脚踏实地的实践。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深耕为大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从哲学的视角审视,实践如同纽带,紧紧连接着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时代楷模在其专业领域的深耕细作,正是将抽象的理想信念付诸实践,使之绽放出绚烂成果的过程。在知行互动层面,时代楷模成为推动大学生知识与实践相互转化的重要催化剂。大学生在学习时代楷模精神的过程中,会激发自身将这种精神理念付诸实践的强烈愿望。而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又会对时代楷模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有更为深刻的体悟与反思,进而丰富和完善自身对理想信念的认知。这种由知促行、以行促知的循环互动,使得大学生在理想信念的引领下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逐步构建起知行合一的良性发展机制。

三、运用时代楷模事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已然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时代楷模作为社会先进精神的具象化体现,他们用非凡的事迹与高尚的精神,为大学生树立起光辉的榜样,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素材。借助时代楷模事迹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展开。

(一)构建多元立体的楷模体系,凸显层次性与针对性

在挑选时代楷模时,高校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度调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朝气,渴望在时代舞台上展现自我价值。故而,应着重选取那些拥有积极乐观心态、进取拼搏精神以及创新开拓思维的楷模。以“嫦娥”团队中的青年科学家为例,他们凭借不懈努力攻克技术难题,助力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新高度。嫦娥四号的成功登陆不仅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亮点,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它使得中国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的国家。这类楷模事迹能精准契合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激发内心的共鸣,促使其主动学习楷模先进事迹,汲取奋进力量。同时,深入挖掘楷模身上独特的个性光辉与成长轨迹,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活、饱满,从而更易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实际效仿。

(二)深耕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合课堂内外育人路径

高校应持续优化教育教学机制,巧妙地将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融入思政课、专业课等课程体系之中。在思政课堂上,通过对楷模事迹的深度剖析,引导大学生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与价值,如讲述 “七一勋章” 获得者黄文秀放弃大城市优渥生活,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最终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事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与伟大理想。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的优势,搭建时代楷模专题网站,在网站上设置楷模事迹介绍、访谈视频、学习心得交流等板块。同时,运营好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账号,定期推送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与精神解读,以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吸引学生关注。此外,还可利用直播平台,邀请楷模或其身边人进行线上直播分享,增强互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三)培育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激发主动实践意识

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反思与评估,借助职业测评、兴趣探索等手段,使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专长及职业倾向,进而确立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并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促使他们深入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写日记、与同学老师交流等方式,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完善人格品质。大力倡导大学生走出校园,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一方面,支持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创新创业项目等,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基层挂职锻炼等,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深刻感悟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结语

总之,运用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通过合理选择楷模、遵循教育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素质,助力他们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2]姚则会.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03):8-13.

[3]刘建军,特尼格尔.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41(01):1-6.

[4]陈爱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及实践路径[N].河南经济报,2024-12-17(012).

[5]魏喆,刘昱伶.时代楷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N].河南经济报,2024-11-19(012).

[6]朱执.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的多维意蕴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12):145-153

[7]汪文琪,潘春波.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之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05):132-138.

[8]熊谦.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创新:价值、困境与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6):32-36+74.

[9]刘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与策略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3,36(03):64-66.

[10]唐悦.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N].河南经济报,2024-01-2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