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单元整体设计视角下初中英语说明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章亚

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一、单元整体设计理念下说明文写作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单元整体设计理念强调教学内容不应割裂,而是通过主题语境、语篇结构和语言知识的整合,形成一个系统而有机的学习框架。说明文写作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逻辑性,能够培养学生客观陈述与条理表达的能力。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下,说明文写作不再是单一的写作技能训练,而是与听说读活动相互渗透,在多维度任务中逐步形成对语言、结构和文化的深度理解。这种教学路径帮助学生在语境中掌握语言知识,并通过写作内化所学,实现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双重提升。

教师在单元整体设计中,应充分结合说明文的文体要求,合理选择与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语篇资源,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语言输入范例和语篇组织示范。例如,通过展示经典的说明文文本,学生能够直观理解信息分类、因果说明或比较对照等常见的逻辑方式。与此同时,教学活动若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如结合博物馆的介绍任务,就能帮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语言。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任务递进中,不仅学习如何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还能逐步掌握逻辑推演、条理呈现以及多维度信息整合的方法。这种从输入到输出的整体性教学路径,有效避免了写作训练中的孤立与零散,使说明文写作能力得到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提升。

通过围绕主题单元展开的写作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语境中探讨社会现象、文化差异与科学知识,形成跨学科与跨文化的思维视角。这不仅有助于拓展知识面,还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说明文写作由此超越了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单元整体设计理念的融入,使写作教学与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对接,凸显了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

二、基于Unit 9 主题语境的说明文写作任务群构建

在 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 的教学过程中,说明文写作任务的设计需要紧扣“ 博物馆” 这一核心主题语境,突出真实性与实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触到与博物馆相关的词汇、句型与语篇,还能够通过任务活动逐步建构说明文的写作思路。教学设计可以通过任务群的方式呈现,从浅层到深层、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升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理解与运用。

任务群的中间环节应突出写作的逻辑性与语篇连贯性,这是学生由初级写作过渡到深入表达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尝试比较不同博物馆的特色,如展品种类、文化背景或教育功能,从而在对比中掌握说明文常见的比较、分类、归纳等逻辑方法。教师应提供多模态材料支持,如图片、短视频或介绍文本,帮助学生在观察与分析中获取多维度信息,并在提取关键信息后转化为可操作的写作框架。通过这一系列设计,学生不仅强化了对说明文体裁特征的理解,还逐步学会信息整合与逻辑推演的策略。同时,小组讨论与合作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与思维碰撞,促进经验共享与能力互补。

在任务群的高级阶段,重点应放在真实语境下的综合运用。学生可以被要求撰写一篇完整的说明文,例如“ The Most Interesting Museum I HaveEver Been to ” 或 “ Why People Like Visiting Museums” ,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结构安排和逻辑衔接上全面展现能力。完成初稿后,教师应组织分层次的反馈环节。首先,通过同伴互评,让学生在互相阅读中发现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并尝试从读者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其次,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课堂展示,从语言准确性、语篇逻辑性和文化表达三个维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与亮点。再次,教师可提供针对性修改任务,例如在一篇习作中要求学生优化段落衔接词的使用,在另一篇习作中强化展品描写的具体性。最后,通过全班共同归纳“ 高质量说明文” 的要素(如条理清晰的结构、合理的逻辑方式、多样的句型使用和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迁移的写作策略。这样,学生不仅在一次作文中得到提升,更能在经验总结与反思中逐渐积累写作规律,进而实现由单篇作文能力到整体写作素养的跨越。

三、初中英语说明文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与优化路径

在说明文写作的实践操作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下实现知识内化。学生初稿完成后,反馈与优化环节至关重要。经验表明,单一的教师批改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因此可以采用“ 同伴互评—教师点评—自我修改” 的多层次反馈模式。通过同伴互评,学生能够在比较中发现语言表达与逻辑呈现的差距;教师则应在点评中注重方法指导,例如如何使用衔接词提升段落连贯性、如何在细节描述中增加说明的具体性。最后的自我修改阶段则帮助学生形成“ 发现问题—尝试修正—反思提升” 的写作循环,逐步建立自主优化的写作习惯。

在逻辑思维的培养上,说明文教学不能仅依赖范文模仿,而应通过任务驱动来提升学生的分析与归纳能力。教师可在写作前设置逻辑思维训练环节,例如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 分类—比较—因果” 三种常见逻辑结构,并通过真实任务加以应用。例如,让学生比较不同博物馆的展品类型和功能,要求他们按照“ 类别—特点—作用” 的逻辑方式完成段落写作。此类训练不仅使学生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晰,也帮助他们逐渐养成逻辑化的思维方式,为后续复杂语篇建构奠定基础。

语篇建构能力的提升则依赖于系统性的输入与输出结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说明文文本,如简短的展品介绍、博物馆宣传册和科普性文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观察开头引入、段落展开和结尾总结的写作模式。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 段落接龙” 或“ 语篇重组” 等活动,让学生在协作中体会语篇的整体性和层次感。例如,先由小组成员分别撰写不同部分,再共同讨论如何使文章过渡自然、结构完整。通过这种合作式建构,学生逐渐认识到说明文不仅是句子的堆砌,更是一个逻辑连贯、层次清晰的整体。

此外,跨文化意识和多模态资源的引入也是优化路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博物馆在功能与文化定位上的异同,并借助图片、短视频等多模态材料提升写作的真实感和表现力。通过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与再创造,学生的写作不再停留在表层的事实描述,而能上升到文化解读与价值表达的层面。由此,说明文写作成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素养的综合平台。

结语:

初中英语说明文写作教学在单元整体设计理念的引领下,能够实现语言知识、语篇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有机融合。通过以 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to a museum?” 为例的任务群构建与实施策略探索,可以看出,分层递进的写作任务与多维度的教学路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逻辑表达与语篇组织能力,也促进了跨文化意识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未来教学实践中,若能在资源整合、评价方式和技术支持等方面不断优化,将进一步推动说明文写作教学的系统化与高效化,为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天依.部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多模态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5.DOI:10.27347/d.cnki.gssdu.2025.001520.

[2]姜聘.跨学科主题学习视域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设计研究[D].重庆三峡学院,2025.DOI:10.27883/d.cnki.gcqsx.2025.000401.

[3]闫芳.基于 POA 理论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D].江南大学,2024.DOI:10.27169/d.cnki.gwqgu.2024.0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