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路径探究

作者

李兆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30073

一、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并非两个孤立的体系,二者在价值内核、精神追求与实践要求上存在深刻的内在一致性,这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逻辑前提。

(一)价值内核的同向性

“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核心要义。从《尚书》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到孟子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再到唐太宗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本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始终,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视民生、顺应民意。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教育始终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根本宗旨,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 人民立场” 与传统文化中的“ 民本思想” 虽在阶级本质与最终目标上存在差异,但在重视人民、关怀民生的价值取向上高度契合,为党性教育引入“ 民本” 视角提供了文化源头。

(二)道德修养的同构性

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将“ 修身” 作为“ 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起点。儒家倡导的“ 吾日三省吾身” “ 慎独” “ 见贤思齐” 等修养方法,旨在通过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达到“ 君子” “ 圣人” 的道德境界。党性教育同样强调党员干部的自我修养,要求党员时刻检视自身言行,严守党的纪律规矩,做到“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 修身自律” ,还是党性教育中的“ 党性锤炼” ,都强调内在的道德自觉与外在的行为规范的统一,为党员干部提升个人修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文化资源。

(三)理想追求的同源性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 大同” 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社会理想,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安居乐业、和谐有序的社会图景。这一理想蕴含着对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向往,与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在价值追求上具有同源性。共产主义理想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本质也是对“ 大同” 理想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升华。将“ 大同” 理想融入党性教育,能够让党员干部更深刻地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文化根基,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二、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现实困境

尽管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存在内在契合性,但在实际融合过程中,仍面临着认知偏差、内容筛选困难、形式单一、机制不健全等多重现实困境,影响了融合的深度与效果。

(一)认知层面,对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地区和单位对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知,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 割裂化” 倾向,将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认为其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党性教育格格不入,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二是“ 泛化” 倾向,过度强调传统文化的作用,将党性教育等同于传统文化教育,忽视了党性教育的政治性、阶级性本质,导致教育方向偏离。这两种倾向的根源在于对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的内在关系理解不深,未能准确把握二者融合的尺度与边界。

(二)内容层面,筛选与转化缺乏系统性

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当前在融入过程中,存在内容筛选随意、转化不够系统的问题:一是筛选标准模糊,未能从党性教育的目标出发,精准挑选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纪律作风等相关的文化内容,导致融入的内容碎片化、零散化;二是转化能力不足,将传统文化内容直接“ 照搬” 到党性教育中,缺乏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与时代化解读,未能将古代的“ 民本” 思想转化为现代的“ 人民立场” ,将传统的“ 修身” 方法转化为党员的“ 党性锤炼” 路径,导致文化内容与教育目标脱节。

(三)形式层面,教育方式缺乏创新性与吸引力

当前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为主,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性。这种“ 填鸭式” 的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兴趣,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虽然部分地区尝试了实地教学、文化活动等形式,但往往流于表面,如参观文化古迹时仅停留在“ 看风景” 层面,未能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党性教育元素;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时仅注重形式热闹,未能与党员的思想实际相结合,难以实现“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的目标。

(四)机制层面,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机制保障。但目前相关机制尚不健全:一是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宣传、文化、组织等部门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工作合力,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二是缺乏考核评价机制,未将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成效纳入党员干部考核体系,难以调动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缺乏师资保障机制,从事党性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而传统文化研究者又缺乏党性教育的经验,导致师资队伍“ 双师型” 人才匮乏,影响了融合教育的质量。

三、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具体路径

针对上述现实困境,需从认知、内容、形式、机制四个维度出发,探索系统化、科学化的融入路径,推动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一)树立“ 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 的融合理念

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党性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党性教育是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重要载体,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其次,要坚持“ 批判性继承” 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剔除其中的封建迷信、等级观念等糟粕,保留其中的民本思想、修身智慧、家国情怀等精华。最后,要坚持“ 创造性转化” 的原则,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与新时代党性教育的目标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表现形式,如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转化为党员干部的“ 担当精神” ,将“ 一诺千金” 转化为党员干部的“ 诚信品格” ,让传统文化在党性教育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构建“ 核心主题+文化元素” 的内容体系

围绕党性教育的核心目标,构建系统化的内容体系,实现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内容的精准对接。

1. 理想信念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以“ 家国情怀” 为核心,选取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如岳飞“ 精忠报国”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等事迹与名言,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引导党员干部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增强“ 四个意识” 、坚定“ 四个自信” 、做到“ 两个维护” 。

2. 宗旨意识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以“ 民本思想” 为核心,选取传统文化中重视民生、关爱百姓的内容,如孔子“ 仁者爱人” 、孟子“ 制民之产”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思想,融入宗旨意识教育中,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根本宗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3. 纪律作风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以“ 修身自律” 为核心,选取传统文化中关于纪律、廉洁、自律的内容,如《论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曾国藩“ 克己奉公” 等思想与事迹,融入纪律作风教育中,引导党员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自觉抵制歪风邪 ,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4. 担当精神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以“ 知行合一” 为核心,选取传统文化中关于实干、担当、进取的内容,如王阳明“ 知行合一” 、顾炎武“ 经世致用”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等思想,融入担当精神教育中,引导党员干部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在工作中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三)打造“ 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 的教育场景

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局限,结合党员干部的学习特点与需求,打造多样化、创新性的教育场景,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1. 沉浸式实地教学。依托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如利用孔庙、孟庙等儒家文化遗址,开展“ 修身养德” 主题教学;利用岳飞庙、文天祥祠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 家国情怀” 主题教学;利用古代官衙、廉政博物馆等资源,开展“ 廉洁自律” 主题教学。在实地教学中,通过讲解员的深度解读、情景再现、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党性教育元素,实现“ 行走中的党性教育” 。

2. 互动式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 经典诵读” 活动,选取《论语》《孟子》《大学》等经典中的精华篇章,组织党员干部诵读、讨论,分享学习体会;“ 传统礼仪体验” 活动,让党员干部体验古代的拜师礼、成人礼等礼仪,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与价值理念;“ 书法绘画创作” 活动,以“ 廉洁” “ 担当” “ 家国” 等为主题,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书法绘画创作,将传统文化艺术与党性教育主题相结合,实现“ 以艺载道、以文育人” 。

3. 体验式情景教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情景教学课程,如通过VR 技术还原古代历史场景,让党员干部“ 穿越” 到历史事件中,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编排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党性教育情景剧,如以包拯、海瑞等廉洁官员的事迹为蓝本,让党员干部通过观看或参与表演,深刻体会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开展“ 角色模拟” 活动,让党员干部模拟古代官员处理民生问题的场景,引导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处理群众问题的智慧,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

(四)完善“ 统筹协调+考核评价+师资建设” 的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为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提供有力支撑,确保融合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1.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由组织部门牵头,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与党性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研究解决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2.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成效纳入党员干部考核体系,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如党员干部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将传统文化融入工作实际的表现、群众对党员干部作风的评价等。考核结果与党员干部的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挂钩,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建立教育效果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与形式,提升教育质量。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 懂党性、通文化” 的“ 双师型” 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党性教育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传统文化专家授课、组织赴文化遗址考察等方式,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聘请传统文化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兼职教师,为党性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鼓励师资队伍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规律与方法,提升教学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党员干部修身养性的重要精神滋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不仅是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更是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我们需以辩证的思维深化认知,以系统的思维优化内容,以创新的思维丰富形式,以健全的机制提供保障,推动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深度融合,让党员干部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