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作者

张勇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高校国有资产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其规模与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与发展潜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构成日益复杂,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校发展需求。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强调从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到处置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管理,通过优化各环节流程,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对高校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提升资产使用效率,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制度体系化:奠定管理基石

完善的资产制度体系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与依据。以改革为引领、创新为支撑,构建符合 “放、管、服” 改革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至关重要。高校应制定和完善涵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如《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经营性资产暂行办法》等,并形成制度汇编,构建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通过明确各部门在资产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凸显学校内部管理人主体责任,使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例如,某高校在完善制度体系后,明确规定资产采购需严格按照预算与采购流程执行,资产使用部门负责资产日常维护与管理,资产处置需经专业评估与审批。这一举措有效加强了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提升了学校资产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减少了资产管理中的违规操作与资源浪费现象。

三、资产管理信息化:提升管理效能

在数字化时代,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效能的关键手段。结合资产云等信息化平台试点改革,高校应构建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多系统有效对接。自主开发各类资产管理相关系统,如周转房管理系统,可实现申请、选房、退房、合同签订 “一键完成”,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对采购系统进行再造,实现与 OA 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使采购业务办理 “一键通达”。

通过 “全过程管理、日常监督和专项治理” 三项举措,强化资产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平台能够多维度、科学地反映资产全貌,为资产数据分析奠定基础,从而提升资产和采购管理效益效率。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其建设的化学品试剂耗材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可视化房屋管理系统、采购招标管理系统、资产综合管理系统等数字平台,为师生提供高效的资产入库、移交、报废等账务管理服务,同时夯实了资产数据基础,优化了资源配置。

四、资产预算一体化:强化资源统筹

资产预算一体化是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将资产管理嵌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环节,可实现资产预算一体化“三步走”。首先,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统筹考虑,把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范畴,从源头实现两者深度整合,确保资产配置与学校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相匹配。其次,建立动态反馈机制,通过核算、配置、存量变化等基础数据的动态反馈,加强预算编制的基础支撑,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最后,加强全局的科学统筹,结合资产存量情况,审核新增资产配置预算,避免重复购置与资源浪费,通过两者协调统一确保预算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

某高校在实施资产预算一体化后,通过对各学院资产存量的梳理与分析,在预算编制时对资产购置需求进行合理调整。例如,对于部分学科重复需求的设备,优先考虑校内调剂,减少了不必要的采购支出,同时提高了资产整体使用效率。

五、资产调配标准化:促进资源共享

推行公用房定额核算以及有偿使用管理模式,规范公用房使用流程和具体标准,是推动公用房有序管理和合理调配的有效手段。高校应建立低效运转、长期闲置或超标准配置资产调配统筹机制,通过管理系统,依托数据分析,控制单部门使用效率不高但又必备的设备配置,促进资产整合,推进存量资产充分利用和调剂共享。

设立资产借用仓库,通过 “调、借” 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资产效益,节约购置投入。例如,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生参与 “修废利旧” 活动,延伸了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实现年均节省资产采购资金数十万元,资产平均延长使用寿命 3 至 5 年。同时,高校可以开放部分资产,如体育馆、实验室等,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资产社会效益。

六、资产使用绩效化:保障资产效益

将绩效评价机制引入学校资产使用管理,探索构建科学高效的资产绩效管理体系,是保障高校国有资产效益的重要举措。构建包括单位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固定资产使用率等定量指标以及资产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资产购置标准、预算计划执行、资产账实相符情况等定性指标的考核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资产使用绩效,提升资产使用率。

完善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运营模式,构建现代治理模式,加强经营性资产绩效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实验室项目库建设绩效改革,通过分类绩效评价,加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评审力度,提高实验室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建设质量。例如,某高校对经营性资产进行绩效化管理后,三年共实现经营收入近 1.24 亿元;在实验室项目建设方面,通过绩效改革成功获取 4 项省级重点示范中心项目。

七、总结与展望

通过实施资产制度体系化、资产管理信息化、资产预算一体化、资产调配标准化、资产使用绩效化等创新举措,高校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效率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资产使用效益显著提高,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高校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如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资产绩效管理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需持续提升等。未来,高校应持续推进管理模式创新,加大信息化投入,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不断完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同时,加强资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资产管理需求,推动高校国有资产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管理与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程小果.科学中国人,2016(08)

[2] 高校国有资产确权问题探析. 李建林;王京宇.广西教育,2015(31)

[3] 试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对策. 蔡晓晓.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11)

[4] 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对策研究. 侯海荣.财富生活,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