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刘福芳 何文平
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城关第二小学 四川省新津中学
引言:
全球化与信息化下,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面临挑战。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理念,藏族文化的独特图案、色彩与符号是优质美术教学资源。
传统剪纸是中小学美术常见形式,但存在内容同质化、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民族特色融合少的问题。虽有研究显示民族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有益,但藏族元素与剪纸结合的系统性实践研究,尤其跨学段对比分析较匮乏。
因此,本研究以中小学美术课堂为场域,探索藏族元素融入剪纸的教学策略,目标为开发适配学段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文化理解—技法学习—创意表达”三阶模式、分析不同学段学生创作差异及教学启示。
一、藏族元素与传统剪纸的融合价值及理论基础
(一)融合的教育价值
1.文化传承:以剪纸为载体,学生可直观感受藏族图案的对称美与寓意美(如“吉祥八宝”中宝瓶象征智慧、莲花象征纯洁),理解其背后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生态智慧,比理论讲授更易接受。
2.艺术素养:藏族图案的连续纹样、放射状构图能拓展学生剪纸造型思路,藏红与明黄等鲜明色彩对比可丰富作品视觉效果,培养色彩感知能力。
3.德育渗透:藏族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体协作”等理念,可通过“保护高原精灵”藏羚羊剪纸等主题选择与小组合作融入教学,实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二)理论支撑
1.以“文化认同理论”(助力学生建立民族文化亲近感)与“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理论”(培养跨文化理解与审美包容性,契合新课标要求)为核心支撑。
2. 以“项目式学习理论”为方法指导,将藏族剪纸设计为“文化探秘—技法攻关—作品展览”项目,引导学生围绕真实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二、藏族元素融入传统剪纸教学的实践设计
(一)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结合中小学学生认知与动手能力差异,分学段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3-4 年级:以“藏族动物朋友”为主题,选牦牛、藏羚羊等元素,教对称式轮廓剪法与简单内部镂空,2 课时。
小学5-6 年级:围绕“多彩的藏族节日”,用热巴鼓、酥油灯等元素,授连续纹样剪制与彩色剪纸拼贴,3 课时。
初中7-8 年级:聚焦“神圣的坛城艺术”,取坛城几何纹样、吉祥八宝等元素,教多层镂空剪与刻纸技法,4 课时。
初中 9 年级:以“我的藏族文化剪纸创作”为核心,选建筑、文字等综合元素,授主题性创作与综合材料运用,5 课时。
(二)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兼顾过程与结果的多元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关注课堂参与度(文化讨论发言、技法练习专注度)与小组合作表现。
2.结果性评价:用“三维度评分表”,设“文化理解度”( 30% )避免文化误读,小学需说元素名及简单寓意,初中需解元素组合内涵;“技法熟练度”( 40% ),小学求轮廓流畅、基本对称,初中求镂空细致、层次分明;“创意表现力”( 30% ),小学可加简单个性元素,初中能自主组合、构图新颖。
三、教学实践案例与分析
研究城关第二小学五年级(3 个班,120 人)与初中二年级(2 个班,80 人),开展一学期教学实践,典型案例如下:
(一)小学五年级“藏式动物剪纸”案例
教学主题:牦牛剪纸——高原上的“全能家畜”
1.文化导入:对比牦牛与普通牛的长毛、宽角等外形差异,讲解其在藏族生活中产奶、运输、毛做帐篷的作用,播放《牦牛之歌》营造氛围。
2.技法学习:聚焦“对称式剪影剪法”,教师示范将牦牛轮廓简化为椭圆
形身体、三角形头部等几何图形,对折纸张剪对称造型,再剪鬃毛细节。
3.学生表现: 85% 能独立完成对称牦牛轮廓, 60% 添加草地、雪山等背景(如李某《牦牛群》用多层叠剪表现空间感),但部分学生牦牛特征概括不足、色彩运用单一。
4.教学反思:需强化“特征观察—简化概括”训练,增加“盲画牦牛轮廓”游戏;引入彩色蜡光纸、渐变纸丰富视觉效果。
(二)初中二年级“四姑娘山纹样剪纸”案例
教学主题:四姑娘山纹样剪纸——大自然的象征
1.文化导入:播放四姑娘山沙画视频,讲解其“大自然模型”象征意义与“中心—四方—外围”构图,引导发现几何图形重复与渐变规律。
2.技法学习:教授“多层镂空剪法”与“刻纸技法”,教师示范用圆规定中心、画放射网格线,逐层剪莲花瓣、吉祥结,细小火焰纹用刻刀辅助。
3.学生表现: 70% 能完成三层以上坛城剪纸, 30% 尝试“文字与图案结合”(如外围剪藏文字母,张某《数字四姑娘山》融合数学几何知识),但部分学生刻纸技法不足、构图疏密不均。
4.教学反思:应加强空间构图训练,引入数学坐标辅助定位;提供不同难度线稿,降低初学者压力。
(三)跨学段对比分析
1.藏族元素剪纸教学:差异、成效与建议
小学生剪纸作品具象、重外形模仿,初中作品抽象、重构图与文化内涵,此差异契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教学需差异化:小学侧重“文化感知 + 技能模仿”,初中侧重“文化探究 + 创意转化”。
实践成效与讨论
学生层面:文化认同显著提升,对藏族文化“了解较多”比例从 25% 升至 68% , 82% 产生兴趣;艺术能力增强,初中作品获区级奖项。
教师层面:课程开发与文化素养提升,形成《藏族元素剪纸教学资源 不足与改进:样本仅 1 所学校,普适性待验证;藏族元素选取不全面。后续需扩大样本、邀民间艺人进校园、建立长期跟踪机制。
2.结论与建议
结论:藏族元素融入剪纸教学可行有效,分学段体系与“文化理解—技法学习—创意表达”三阶模式,能提升学生文化认同与艺术表现力。
建议:深挖文化内涵,通过“故事化教学”理解图案寓意;加强跨学科融合,如结合地理制作“西藏地形剖面图”剪纸;构建资源体系,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建资源库,教师参加民族文化培训。
结语:
民族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瑰宝,在中小学美育中价值关键。将其融入美育,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也能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创新能力。实践中,它对启迪审美感知、延续文化血脉、培养创新思维作用显著,但应用模式仍在探索,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资源整合等方面仍有不足。未来需深化研究与实践,探索更优应用模式。教育工作者、文化传承者及社会各界应携手,推动其深度融入美育,提升美育质量,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民族文化繁荣复兴赋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李娟. 民族地区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3] 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128-135.
[4] 皮亚杰.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M]. 商务印书馆, 2015: 78-85.
本文系2024 年四川省心理学会年度科研规划项目成果,课题名称:《民族传统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课题编号:SCSXLXH20250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