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采矿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作者

李雪飞

公民身份号码 410526198206237390

引言

采矿工程为工业发展输送关键资源,但其粗放式开发模式已引发严重生态危机。土地塌陷、水土流失致使地貌破碎化,重金属污染与酸碱废水排放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粉尘及废气排放加剧大气污染。当前,生态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采矿行业亟需突破技术瓶颈,构建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这不仅关乎行业自身的存续发展,更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采矿工程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土地资源破坏与退化

采矿活动中的露天开采直接剥离地表土层,导致大面积植被损毁与土壤结构破坏,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极易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改变地形地貌,使大量耕地、林地失去生产能力。据统计,我国因采矿导致的土地塌陷面积正以每年数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同时,尾矿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含有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还会渗入土壤,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形成恶性循环。

1.2 水资源污染与浪费

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酸性废水、选矿废水含有重金属离子、悬浮物和有毒化学物质。这些废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改变水体的化学性质和生态功能。例如,酸性废水会使水体 pH 值降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重金属离子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此外,采矿活动还会破坏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部分矿区过度抽取地下水用于采矿作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加剧了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用水矛盾。

1.3 大气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

采矿作业中的凿岩、爆破、运输等环节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化学成分,不仅会对矿区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会随风扩散,影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同时,煤炭等矿物开采过程中释放的瓦斯等有害气体,以及选矿、冶炼环节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会加剧大气污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构成威胁,还可能导致气候变化,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

二、采矿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与措施

2.1 污染源头防控技术

在采矿工程中,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污染源头防控技术至关重要。例如,通过优化采矿工艺,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爆破环节,采用先进的控制爆破技术,可降低粉尘的产生量;在选矿过程中,运用高效的选矿药剂和工艺,提高选矿回收率,减少尾矿的产生。此外,加强对采矿设备的改进和管理,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设备,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和废水处理设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建立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管制度,确保各项防控技术得到有效落实。在废水处理方面,新型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能够高效截留重金属离子和悬浮物,使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回用标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2 生态友好型开采工艺

生态友好型开采工艺是实现采矿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例如,充填开采技术通过将矸石、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充填到采空区,既能有效控制地面塌陷,保护土地资源,又能减少废弃物的堆放。还有无废开采工艺,致力于实现采矿过程中废弃物的零排放或最小化排放,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将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此外,智能化开采技术可提高开采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通过精准控制开采过程,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风险。目前,国内部分煤矿采用膏体充填开采技术,不仅有效控制了地面沉降,还使矸石利用率达到 80% 以上,极大减轻了矸石山占地和环境污染问题。

2.3 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

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是及时发现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保障。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对矿区的土地、水体、大气等环境要素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收集环境质量数据。通过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和分析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时掌握环境变化趋势。一旦发现环境指标异常,预警系统将迅速发出警报,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同时,建立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互通,提高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促进各方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采矿工程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与发展趋势

3.1 土壤修复与植被重建技术

土壤修复是采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环节。物理修复技术如客土置换、土壤淋洗等,可直接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化学修复技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降低其毒性和迁移性;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实现土壤的自然净化。在植被重建方面,根据矿区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构建稳定的植被群落。例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超富集植物,既可以修复土壤,又能逐渐恢复植被覆盖,改善生态景观。

3.2 水体净化与生态恢复技术

针对采矿污染水体,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相结合的净化技术。物理方法如沉淀、过滤,可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和大颗粒污染物;化学方法如中和、氧化还原,能有效处理酸性废水和重金属污染;生物方法如人工湿地、水生植物修复,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净化水体。在水体生态恢复方面,通过恢复河道形态、重建水生生物栖息地等措施,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 新兴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修复技术在采矿工程生态环境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纳米技术可用于高效去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能够更精准地吸附和降解有害物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改良植物基因,培育出具有更强污染物耐受性和修复能力的植物品种。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用于优化生态修复方案,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模拟,预测修复效果,提高修复效率和科学性。这些新兴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将为采矿工程生态环境修复带来新的突破。

四、结论

采矿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通过对当前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以及对环境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仍需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污染防控、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升级。未来,应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促进采矿行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绿色可持续型转变,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洪,李慧智,王忠鑫,等.草原戈壁地区露天开采生态环境保护[J].露天采矿技术,2014,(08):70-72.

[2]李婷,李朝奎,毛艳,等.矿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J/OL].地球与环境,1-14[2025-07-04].

[3]王龙.采矿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4,(0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