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

作者

张晓迪

北京智测自然资源调查规划有限公司 辽宁分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100

虽然起步较晚,但这并不妨碍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相反,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林业工程建设取得较好的成绩,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变得更加绿色、健康。抗旱造林是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重大课题,其开展为我国林业项目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也解决许多困扰我国林业发展的难题。然而,要真正把抗旱造林工作做好,还需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亲自动手,对其进行深入地探索,在实地考察之后,才能对该项技术进行进一步完善,从而不断地推动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工程中应用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稀缺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化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国各地都十分重视造林,但是有些地方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很容易对干旱造林技术的推广产生影响,不利于林业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尤其是在一些干旱贫瘠地区,往往存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这给植树造林的实施形成了阻碍。树木的生长依赖于对水源的需求,尽管现在许多地区都注重选择耐旱的树种,但还是要有合适的水源。实际上,干旱贫瘠地区本身便是因缺乏水资源而形成的,抗旱造林技术虽然比较先进,但依然要有相对较充足的水源。总之,在干旱荒漠区,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林业项目发展的一大难题,必须从现实出发,从问题出发,逐步提出解决措施。

(二)树种选择不合理,未达到理想效果

在选择树种时,应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与适合度,适播效果不好时,对造林方案的影响最大;总体来看,我国干旱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造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须由国家科学谋划,长期实施,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林业工程的抗旱成效,保护国土环境。

二、林业工程中解决抗旱造林技术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树种

开展抗旱造林的地区多为偏远贫瘠的地区,生态环境较差,需要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一些地区在造林过程中,没有对树种进行适当的筛选,很可能导致树种与当地生态环境不相匹配,不能适应当地气候,导致苗木成活率降低。目前,在造林过程中,要对树种进行科学的筛选,把树种的合理选用作为营林项目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还要对不同种类植物的抗旱性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其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以阔叶类、灌木、针叶类树种为主,而阔叶树种虽具有很高的抗旱性,但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却不够稳定,因此,在选用阔叶树种之前,通常都要经过有经验的林业专家综合评判。通常阔叶类树种有枣树、火炬树、国槐等;其中,以山杏和黄刺梅为主要栽培树种,具有极高的耐旱性,主要用于黑龙江等干旱地区的造林项目;与阔叶类和灌木类植物相比,针叶类植物(例如白皮松、红松、油松等)的总体抗旱性比较高,许多地方的干旱地区都喜欢种植针叶类的树木,而且针叶林的叶片小而硬,蒸腾需要的水分也比较小,这些都是它们具有较好的抗旱性的基础。总之,林业项目的施工要结合当地的土壤厚度、年积温和气候类型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二)注重抗旱造林技术应用

要实现林业项目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管理,规范的工艺操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抗旱造林管理体制和体系;为保证这一技术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落实,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管,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避免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偷工减料。把重点放在发展人才上。在培训过程中,既要加强对职工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又要鼓励职工动手操作,提高职工的技术技能。为此,林业部门应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促进参加培训的人员在专业和系统的学习中,不断地提升专业技能,增强责任意识,增强综合素质,为高质量的林业造林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多项科技的结合。将抗旱造林技术与其他林业技术(如信息技术、数学模型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技术优势,使之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充分利用。

(三)加大监督力度,实现长期管控

加强对干旱防治工作的后期监管与监管,及时弥补损耗,是实现干旱防治长效控制、提高抗旱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三分种、七分管。抗旱造林计划的实施成效离不开长期监管的支持。部分地区的林业监管存在短期监管的现象,在幼苗成株后任其自由发展,忽视后期管理,对造林抗旱计划的影响十分巨大。加强监管,可从资金调拨、委派专人等几个方面着手。就资金的调配而言,监督人员的工资、补充植物等物质,都离不开长期的资金支撑,为了使林业监管更加有效,林业部门应该定期划拨资金,用来监督造林工资,补充植物所需,从而为造林计划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保证。在委托方面,国家林业局可安排专人对抗旱造林进行监督,并将其报告给国家林业局,以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在有力的监管下,当地林业部门可以更多地注意植物的后期保护,及时补充植物,为干旱森林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强地方造林队伍建设,提高造林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加强地方造林队伍建设,提高造林人员专业素质,是抗旱造林技术人才储备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造林实践中,强化团队建设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影响造林成效的重要战略。在技术支援上,地方林业部门应加强与其他区域相关部门的联络,邀请专业人士到苗圃进行实地考察,提升实习生的业务能力,促进造林计划的制订;国家可以安排专家,选派青年科技人员到旱区进行实地调研,积累造林实际经验,这样既能促进当地造林工作,又能为国家储备大量的林业科技人才,达到共赢的目的。从促进产业水平的角度来看,地方林业局在挑选实务人才时,可以优先选择有较多经验、有专长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专业化的方式对抗影响因素,规避一定的损失。地方林业部门在招人时,要提升产业层次,尽量选择与农业相关的专业人才,使其与本专业相符,学以致用,有利于后期的培训。从福利上看,造林工作难度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高。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增加从事林业从业人员的待遇、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林业专业人才,逐渐增强行业发展的动力;为鼓励自我提高,相关林业部门可以制订激励办法,对取得较大进步、取得资格证书或取得显著成绩的员工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奖励,使其能够向模范看齐,积极进取。

结论:总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树木作为可再生资源,具有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创造生活用品等功能。相对地,树木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成长周期长、存活率低,资源数量有限。而林木资源又关系到当地发展,是不能随意转移的,所以,大力发展林业,实现抗旱造林,是国家实现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晓光,冯聪聪.论北方主要造林树种耗水特性及抗旱造林技术[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2(4):0032-0035.

[2]曹振林.陕北地区落叶树种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26(11):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