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活化利用的探究

作者

王燕茹

白水县文物管理所 陕西渭南 715600

当前社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大众生活品质逐步提高,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结愈发紧密。这种深度融合趋势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升级转型的重要推手,既能充实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作为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活化石,那些凝聚着文化基因的文物遗存,正随着时代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探索既符合文物保护规律又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新型活化路径,已然成为学术界和基层单位都需要重点研究的实践课题。

1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性

1.1 激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新动力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各类见证历史的珍贵遗存遍布各地——从巍峨古建到洞窟艺术,从青铜重器到书画典籍,每件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工艺结晶。如果只是把它们锁在库房或者摆在展柜里,这些宝贝就难以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如今通过旅游产业这条纽带,让文物与现代服务业擦出火花,比如杭州宋城景区用全息投影重现《清明上河图》,敦煌研究院通过 AR 技术让千年壁画动起来,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带动更多年轻人主动走进文化遗产现场,还催生出文创盲盒、剧本杀式导览等新玩法。

1.2 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国内多个热门旅游城市正呈现新趋势:西安古城墙与大唐不夜城形成盛唐文化体验区,大同依托石窟群打造北魏艺术研学路线,丽江将纳西族院落改造成民宿集群,福建土楼群落开发客家文化实景剧场。这些案例表明,当人们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游览,转而追求既能欣赏美景又可获取文化知识的深度体验时,那些沉睡的老建筑正迎来新生机。比如将闲置的老厂房改造成文创市集,把古村落的青石板巷道变成非遗工坊街区,这类空间改造不仅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2-3 天,更带动周边形成特色餐饮街、主题民宿群和手作体验店。

1.3 增强全民历史认知自信与社会凝聚力

每个民族都深植着独特文化基因,每座城市都承载着不可替代的集体记忆。在当代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文化自信的培育不能止步于宏观理论层面,更需要通过具象化的历史感知唤醒民众的情感共鸣。当参观者在故宫修缮现场触摸斑驳梁柱的温度,在敦煌壁画前感受千年矿彩的肌理,这种跨越时空的具身认知远比文献记载更能激发对先民智慧的认同。北京、西安等地文博机构开展的"少年考古学者"实践项目中,青少年通过亲手复原青铜器铸造流程、参与简牍修复工序,将抽象历史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体验。

2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活化利用的策略

2.1 构建多元合作平台

文旅融合越往深处推进,单靠某个部门或者行业很难包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所有工作。实际操作中要重点解决"各管一摊"的问题,把博物馆、非遗工坊、旅游景区这些原本互不相干的资源打通壁垒,让高校研究机构、专业设计团队这些智力资源也参与进来。比如说在山西平遥这样的古城,当地政府把古县衙、票号旧址这些建筑瑰宝和周边的黄土高坡景观串成特色游览路线,再请来故宫文创团队重新设计解说牌和互动项目。游客能触摸到原汁原味的明清砖雕,还能亲手体验制作推光漆器的工序。更重要的是要搭建起市场参与的平台,像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改造,就是引入社会资本把老旧宅院变成特色民宿,结果这些老宅院改成的民宿客栈经常爆满。

2.2 推动智慧展示服务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优先考虑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手段,配合三维建模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工具,对重点场馆建筑、馆藏文物以及相关历史故事进行数字化记录和还原。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线上虚拟展厅,让外地游客通过手机就能 360 度欣赏展品细节,配合专业讲解员的语音导览,这种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的参观方式广受好评。针对线下参观场景,目前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已试点智能导览系统,当参观者走近展柜时,手机自动推送定制化讲解内容,还能通过多语种服务机器人解答专业问题。敦煌研究院开发的壁画数字管理系统,通过图像识别算法快速完成文物信息检索与归类,工作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近三倍。部分文博单位还尝试打造"数字分身"IP,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妆仕女虚拟形象,通过动画短片讲述文物背后的唐代生活故事,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青少年群体在游戏互动中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

2.3 凝聚多元主体力量

文物活化不能只是专家团队或企业单方面推进,要让更多本地居民特别是直接关联的居民参与到整个过程中。社区居民作为历史记忆传承的重要纽带,他们不仅对本地文化有着特殊情感,更清楚那些藏在老巷子里的祖辈故事和节庆习俗。应该引导这些居民成为志愿讲解员,比如组织他们收集老辈人口中的历史碎片,把街坊邻居传了几代人的民间故事整理成册,用带着乡音的质朴语言向游客讲述家乡的前世今生。在制定开发方案时需要确保群众能了解规划内容、参与决策讨论、获得合理分红,比如建立居民代表列席会议制度,根据各村镇实际情况设置不同收益分配方式。周庄古镇就是个典型例子,当地成立村民合作社后,大家自己经营扎染体验工坊和特色米酒店铺,每年拿门票钱的 30% 修葺石板路和资助村小学。还要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力度,像苏州平江路定期开办苏绣传习所,配合青年创业茶话会,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开起文创工作室,让老手艺和新业态自然地融合生长。

结语

总之,文旅融合既让各地文物重新焕发活力,也实实在在地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促进社区凝聚力。特别是在政策支持和科技手段的双重推动下,未来的文物活化利用会更关注如何提升文化内涵、创新体验方式——比如通过搭建数字展馆让游客在线触摸青铜器纹路,或是组织非遗传承人进驻景区开设手作坊。只有坚守文化根基、把握时代需求,让保护与创新形成良性互动,文物事业才能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参考文献

[1]田慧雯.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路径——以贵州省为例[J].参花,2025,(14):75-77.

[2]马馨璐.文旅融合背景下窑业村镇文化景观资源活化与更新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4.

[3]鲍瑶耀.文旅融合背景下浮梁古县衙乡村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策略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