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的发展与应用探讨

作者

任利平

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 陕西省榆林市 719300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其高效、安全开采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与工业稳定发展。在煤矿生产中,机电自动化集控技术通过融合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信息处理与自动化控制等多学科成果,构建了覆盖“采、掘、运、控”全流程的智能管理体系,成为破解传统开采模式中效率低下、安全风险高企等问题的核心手段。本文通过分析该技术的发展脉络与应用实效,旨在为煤矿企业的技术升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一、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的发展现状

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技术的演进历程,是煤矿生产从“人力主导”向“智能驱动”转型的缩影,其技术成熟度与应用广度直接决定了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该技术已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在技术迭代层面,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系统完成了从“局部自动化”到“全矿井一体化”的质变。早期系统仅能实现单台设备(如采煤机、提升机)的自动启停,而当前的全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已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控制。以采煤工作面为例,智能化采煤系统通过搭载惯性导航、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了 ±50mm 以内的记忆截割精度,自动跟机移架响应时间缩短至 0.5 秒,较传统人工操作效率提升 30% 以上。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24 年我国大型煤矿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普及率已达 78% ,核心设备自动化率超过 90% 。

系统架构方面,分层分布式结构成为主流设计范式,通过“设备层-控制层-监控层-管理层”的四级架构实现精准管控。设备层采用本质安全型传感器与执行器,实时采集温度、压力、振动等 300 余种参数;控制层基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现工作面设备联动,如刮板输送机与采煤机的速度匹配控制;监控层通过 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构建三维可视化界面,支持 2000+ 设备的实时状态显示;管理层则依托 MES(制造执行系统)进行生产数据挖掘,为产量调度、设备维保提供决策支持。这种架构使系统可靠性提升至 99.9% ,故障处理时间缩短 60% 。

通信技术的突破为集控系统提供了“神经中枢”支撑。工业以太网凭借 1000Mbps 带宽与 10ms 级时延,成为井下有线通信的主干网络;5G 技术的井下应用实现了关键突破,通过矿用本安型基站构建的无线网络,支持 4K 高清视频传输与毫米级远程控制,在山西焦煤集团某矿井的试点中,5G 远程操控使掘进面人工减少 60% ,单班进尺提升至 8 米。此外,LoRa、ZigBee 等短距离无线技术在设备层组网中的应用,解决了井下布线难题,使数据采集点覆盖率提升至 98% 。

二、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应用分析

(一)矿井监控系统中的智能防控应用

矿井监控系统是煤矿安全的“千里眼”,通过自动化集控技术构建了全方位的风险预警体系。系统集成了瓦斯传感器(精度 ±0.05%CH4 )、风速传感器(量程 0-20m/s )、红外测温仪(误差≤ ±1qC )等 12 类感知设备,形成每秒 30 万条数据的采集能力。

在技术实现上,采用“边缘计算 + 云端协同”模式:井下边缘节点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无效信息(如传感器漂移数据),仅将异常值(如瓦斯浓度超 0.8% )上传至地面集控中心;中心系统通过模糊控制算法识别风险等级,例如当瓦斯浓度达 0.6% 且风速低于 1m/s 时,自动触发通风机变频调速,同时推送预警信息至管理人员移动端。

应用效果显著:某国有煤矿应用该系统后,瓦斯超限预警响应时间从5 分钟缩短至 15 秒,全年避免潜在安全事故 12 起;设备故障诊断准确率达 92% ,较传统人工巡检提升 70% ,维护成本降低 400 万元/年。

(二)开采环节的智能装备协同应用

自动化集控技术重塑了煤矿开采模式,形成“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的三位一体智能协同系统。采煤机搭载煤岩识别传感器(识别准确率 95% ),可自动调整截割高度;液压支架通过电液控制系统实现跟机移架,支护速度达 3 架/分钟;刮板输送机根据采煤机位置自动调节运行速度,避免过载停机。

智能开采技术进一步升级,如神东煤炭集团的“5G + 无人采煤”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工作面虚拟镜像,实现地面远程操控。系统可自主规划采煤路径,当遇到断层等复杂地质时,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生成最优截割策略,回采率提升至 93% ,较传统开采提高 8 个百分点。

应用成效体现在:单工作面用工从 15 人减至 3 人,吨煤能耗下降 150% ,2024 年该技术在全国 300 余个工作面推广,累计增产煤炭 2.3 亿吨。

(三)运输环节的全链路智能调度应用

煤炭运输的自动化集控形成“装载-输送-卸载”的闭环管理。主运输系统中,皮带运输机采用智能张紧装置与防跑偏传感器,实现速度( 0-5m/s )与负载的动态匹配;转载点安装激光料位计,自动控制给煤机流量,避免洒煤现象。

运输监控调度系统基于 GIS 地图构建运输网络模型,实时显示 100+ 条皮带的运行状态(如电机温度、跑偏量)。通过遗传算法优化运输路径,当某条皮带故障时,系统 10 秒内生成替代路线,保障运输中断时间不超过5 分钟。

应用数据显示:某煤矿运输系统自动化改造后,皮带运行效率提升 25% ,吨煤运输成本下降 0.8 元,年节约费用超 600 万元;设备故障率降低 65% ,有效避免因运输中断导致的生产停滞。

三、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的发展趋势

(一)控制效能的深度优化

控制系统架构将向“扁平化”演进,通过边缘计算节点下沉,减少控制层级,使指令响应时间从 50ms 压缩至 10ms 以内。例如,华为与兖矿集团联合研发的“矿鸿操作系统”,实现设备间直接通信,控制精度提升 40% 。

设备协同将突破“信息孤岛”,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设备联盟。通过数字孪生体实现采煤机、运输机的虚拟调试,预演协同动作,使新工作面调试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3 天。

智能故障诊断将融合深度学习技术,基于 50 万+故障样本训练的 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可实现轴承磨损、电机绝缘老化等 200 余种故障的早期预警,预测准确率达 97% 。

(二)AI 驱动的自主化升级

机器学习技术将深度融入生产全流程,如基于强化学习的采煤参数优化系统,可根据煤层硬度、含水率等参数自主调整截割速度,使截齿寿命延长 30%。

智能调度系统将实现“自组织”运行,通过多智能体算法,让运输、通风、排水系统自主协同。例如,当开采面增加产量时,系统自动提升通风量 10% 、加大排水泵出力,保障生产平衡。

人机交互将向“自然交互”发展,AR(增强现实)眼镜可实时显示设备参数与操作指引,语音控制准确率达 98% ,使工人培训周期缩短 50‰ 。

结论

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技术已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在效率提升、安全保障、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协同,突破核心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煤矿企业应加大技术投入,建立智能化人才培养体系;政策层面需完善标准规范,推动数据共享与跨矿协同。通过多方合力,推动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技术向“全面自主、全域协同、全程绿色”演进,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马恭朴。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的发展与应用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4(17):115-117.

[2]陈永冉。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分析[J].煤矿机械,2025,46(4):183-185.

[3]史慧芳,穆大林。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发展及应用[J].能源与节能,2024(2):3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