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赋能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创新实践研究

作者

庄雅琳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幼儿园 363122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美术教育中,人工智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创新的教学方式,使传统的艺术创作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美术活动作可启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幼儿教育中的核心环节。然而,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尚未发育成熟,在进行实际绘画创作时往往面临技巧限制,难以充分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人工智能的介入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

1 人工智能与幼儿美术教育融合的时代背景

1.1 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下的 AI 技术概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已从技术前沿逐步走向教育现场,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正呈现出悄然渗透的趋势。图像识别、语义生成、情感识别等 AI 分支技术被广泛嵌入绘图辅助、语言交互和资源推送等具体场景中,形成以“交互性—生成性—适应性”为特征的教育新形态。相比传统工具,AI 不仅提供了视觉与认知的延展空间,更激发了教育者对教学方法本源的重新审视。在国家“智能 + 教育”政策导向下,AI 已不再只是信息手段,而成为推动教育理念更新的催化因子,为学前美术教育的转型奠定了现实基础。

1.2 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与发展瓶颈

幼儿期是视觉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3 至 6 岁儿童在美术表达中呈现出感性先行、形象直觉与思维跳跃并存的特征。但现实中的美术活动常因主题单一、范画依赖严重、个体差异忽视而陷入机械模仿,创意空间被系统性压缩。教师评判标准趋同、材料资源缺乏弹性,也进一步限制了个性化探索的发生。在技术尚未介入的条件下,教学设计多依赖经验判断,难以精确响应每位儿童的表达潜能。因此重新审视教学机制、引入能促进差异化表达的技术介质,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亟待突破的核心议题。

1.3 AI 赋能下的教育理念转变

当 AI 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传统“以教为本”的逻辑悄然松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再仅停留于情感关怀和经验尊重的层面,而是在 AI 支持下获得了更深层的结构性支撑。教学中,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环境设计者”,活动不再围绕统一目标展开,而是基于数据反馈动态调整;学习行为也从线性被动转向自主生成,评价机制趋向多元、多维与过程性。AI 不仅技术性地支持教育流程,更深刻地引发了教育权力结构与认知逻辑的重构,使“去中心化”的美术学习成为可能[2]。

2 AI 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创新实践路径

2.1 基于 AI 图像生成的主题引导创作法

在主题创作中引入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图像模型,可作为启发性材料参与活动导入阶段。教师根据预设主题输入关键词,例如“森林里的声音”或“未来的动物园”,由 AI 自动生成图像素材,呈现多维度、风格化甚至幻想化的视觉场景。这种开放性的图像资源打破传统“范画示例”带来的模仿依赖,为幼儿提供联想触点而非作画模板。创作过程不再围绕复制某种技法展开,而是围绕想象力的生长组织语言、色彩和形态。实践中,教师应避免将 AI 图像作为评价参照,而应将其转化为故事背景或造型提示,使其始终服务于儿童表达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2.2 利用 AI 语义识别构建对话式创作情境

借助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的 AI系统,可搭建具备语义识别与语境生成能力的创作对话平台,辅助构建具沉浸感的美术学习场域。活动中,幼儿可与 AI 进行简单语音交互,例如“我想画一个没有翅膀也会飞的动物”,系统实时生成语言反馈,如“它会靠什么飞?云的翅膀还是风的鞋子?”引导思维进一步细化与视觉具象化。这类对话交互不仅延展了教师一对一指导的边界,也提高了弱表达儿童的参与频率与深度。平台应设定在表达引导而非内容主导的角色上,确保语言系统成为想象激发的触媒,而非创作过程的隐性操控者。

2.3 构建基于 AI 的美术材料智能匹配系统

活动准备环节常困于材料选择的经验化与固定化。引入 AI 推荐引擎,可根据幼儿过往作品特征(色彩倾向、构图密度、线条节奏)及当前创作主题,自动匹配适宜的工具材料组合。例如,对偏爱层次分明、色彩细腻表达的幼儿,系统可优先推荐水彩、粉彩类媒材;而喜好动态线条和大幅涂抹的儿童,则建议使用油画棒或粗头马克笔。此类推荐不仅提高材料配置的精准度,还降低教师在繁复选择中的精力耗损。关键在于建立教师可调节的参数设定机制,使推荐系统成为经验积累的技术外延而非替代体,从而实现个体化支持与教学策略优化的双重整合。

2.4 引入 AI 动态辅助评价促进表达追踪

美术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往往因现场记录困难、语言描述抽象而流于粗略。结合图像识别与行为捕捉的 AI 系统,可实时分析儿童在作画过程中的动作变化、用色演进与构图调整,从而生成具时间维度的视觉表达轨迹。系统自动截取关键节点,并将创作行为分类编码,如“线条反复加粗”“色彩转换频繁”“图像结构重构”等,为教师提供精确且动态的观察依据。评价由静态结果转向动态过程,不仅利于后续支持策略的制定,也使每一幅作品成为儿童成长路径的可视化切片。教师需保留主观判断的主导权,AI 仅作为辅助观察工具而非判定标准,确保评价温度与教育人文属性的完整性。

3 结语

AI 对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赋能,不止于效率提升,更关乎教育机制的更新与思维方式的转向。文章从图像生成引导、语义交互拓展、材料智能匹配到动态过程评价,提出一系列具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回应了当下美术教学中个性表达不足与结构僵化的现实痛点。未来应继续深化“以人为主,技术为辅”的协同理念,构建开放、弹性与共生的教学环境,使 AI 成为引导而非主导的教育力量,真正服务于儿童多元与独特的艺术成长路径[3]。

参考文献:

[1]邵梦婷.人工智能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上海服饰,2024(8):107-109.

[2]朱敏.信息技术赋能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5(6):37-39.

[3]严寅.运用智能分析平台诊断与改进师幼互动的探索——以幼儿园美术活动为例[J].浦东教育,2024(1):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