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与价值认同研究

作者

沈翠兰 刘红联 杨宗英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成都 611731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已从单一技能传授转向综合素养、文化自觉与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英语作为全球交际工具,其教学功能不应限于语言技能训练,更应在促进跨文化沟通的同时,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实现文明互鉴的桥梁。在高职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传统文化”)系统性、深层次、创造性地融入英语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新时代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高职学生作为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其职业发展需融合技术能力、外语能力及文化认同、民族自信、国际理解力。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资源,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观、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文化主体意识,提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兼具现实针对性与深远教育价值。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有坚实理论基础。文化传播理论、内容依托教学法(CBI)及跨文化交际理论均强调语言文化不可分割性[3][4][5]。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载体。高职英语教学需超越工具理性,融合人文素养,实现“教知识”与“育人格”统一。

在此支撑下,文化融入承载多重价值目标:其一,深化文化认同: 通过英语媒介接触、理解、传播文化精髓,以“他者”视角反观自身,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其二,提升跨文化能力: 本土文化素养是跨文化交际基础,助力学生清晰表达文化立场,提升国际表达力与文化适应力。其三,涵养职业素养: 在“一带一路”与“中国制造”全球化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需通文化。传统文化蕴含的工匠精神、诚信、集体主义等价值是新时代职业素养重要内涵,可增强职业认同与责任意识。其四,融合课程思政: 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资源(如仁爱、诚信、和谐)[1][2],渗透语言学习可潜移默化强化道德认知与价值判断。

综上,系统性融入传统文化契合语言教育逻辑、职教目标、国家战略与课程思政导向,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是推动英语课程由“工具性”向“育人性”转型的现实路径。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索——以纺专为例

近年来,本团队持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职英语课堂的路径,构建了兼具教学实效与文化育人功能的课程体系。设计突出“任务引领、内容重构、技术赋能与生态拓展”思路,形成了覆盖课堂内外、融合语言技能与文化认同的多元实践路径,成果显著,尤其在指导学生获省级外语文化类竞赛奖项方面。

以项目驱动和任务引领为导向,教师将四川省“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等赛事嵌入教学全过程[6],推动“以赛促学、学赛融合”。通过设计跨学期的综合性语言文化任务,学生在真实目标驱动下协同调动多种能力。2022 年, 指导学生围绕“四川非遗——长嘴壶茶艺”开展项目学习。学生需用英语撰写脚本,深入挖掘茶艺历史、动作文化寓意(如“苏秦背剑”的刚柔并济之道)及现代价值,作品获“四川省二等奖”[7]。项目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表达、文案、剪辑与合作能力,并深化了对本土非遗的认知与情感。2023 年, 指导学生聚焦邛崃箭塔村的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作品展示该村如何利用“箭塔”、年猪祭等传统资源发展旅游、促进社区凝聚与文化活态传承。通过英语讲述实践,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与驱动力,增强了作为文化传承者与服务型人才的责任感,作品再获省级二等奖。两个项目的成功,印证了以竞赛任务为抓手的教学路径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文化认同、技术应用与综合素质方面的显著效果。

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学团队围绕教材主题进行系统重构,构建“主题模块+文化拓展”教学单元,将传统文化有机嵌入教学内容。例如,在“城市生活”单元融入茶馆文化,在“节日”单元比较春节、端午等习俗及象征意义,在“艺术”单元引入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引导学生理解其美学理念与民族精神并进行英语表达。团队还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开发了聚焦蜀锦蜀绣与服饰文化的校本英语读本,强化针对性与延展性。通过模块化重构,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了深层的文化输入,建立了中外文化对比认知框架,文化学习成为教学内容的内核与逻辑延伸。

在教学手段上,团队运用多媒体与 VR 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情境,弥补传统课堂文化体验不足。学生可 VR“云游览”故宫、敦煌等地标;利用 BBC、央视英文纪录片片段进行对比讨论;融入影视配音练习体会文化差异;借助 AI 翻译工具提升语言迁移与文化转码能力。这些技术手段打破了时空限制,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与学习兴趣。

在课堂之外,团队依托英语社团、英语角打造文化实践平台。学生通过主题演讲、节日海报与配音比赛等活动提升语言实用性和创造力;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双语讲座与工作坊(如蜀绣),提供沉浸式体验;创作的文化主题英文作品通过校园平台发布,扩大传播。第二课堂作为延伸,满足个性化需求,将文化学习融入校园生活,营造浓厚育人氛围。

四、融入路径的价值认同效应分析

基于团队近年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尤其在“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竞赛平台的反馈成果显示,文化融入路径显著促进了学生价值认同的正向建构,深化了文化理解,并在情感、认知与行为层面实现了价值观教育的立体转化。

首先,文化认知理解提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文化调研与创作,变被动接收为自主探索。如在“长嘴壶茶艺”项目中,学生通过调研与脚本撰写,深入挖掘了茶艺的起源、寓意及现代价值;在“箭塔村乡村振兴”项目中,学生研究古建保护、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感知传统文化的社会经济功能。此过程打破了刻板印象,形成了立体现实的文化理解。

其次,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增强。在省级赛事中用英语成功展示本土文化并获得认可(如获“四川省二等奖”),学生直观体验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传播潜力。获奖肯定了其文化表达与传播力。学生表示在讲述“自己的文化”时,体会到“讲得出、讲得好、讲得响”的满足感。这种内外激励使其建立起真实坚定的文化自信,认识到自己可作为文化传播者。

再次,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文化转码意识得到锻炼。在撰写脚本与展示中,学生需思考“如何让外国人理解欣赏中国文化”,这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表达的再设计。他们掌握了将深奥文化概念转化为通俗英语表达、面向国际受众适配的方法,提升了“文化翻译”能力与传播策略意识。部分学生表示项目后更自信参与国际交流,主动担任“文化使者”。

最后,有效激发语言学习动机与效能感。 相较于过去应试导向下缺乏真实语境和动力,文化项目驱动学生为讲好中国故事主动提升语言准确性、逻辑性及表达策略,投入度更高。作品获奖与展示提升了学习成就感,促发由外部驱动向内部兴趣的动机转变,语言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讲”,形成良性循环。

五、挑战与反思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深化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仍面临多重制约:首先,教师素养瓶颈。部分教师传统文化底蕴、跨文化教学能力及课程思政策略不足,难以在课堂自如实现“语言—文化—价值”同向发力,影响教学设计深度与情境化表达,需在师德师能并重下反思专业成长路径。其次,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适配问题。文化育人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与单元/课堂任务的对接、文化素养(价值认同、传播能力)的有效多元评价,均需细化验证;缺乏可操作指标与过程性评价,易致文化融入流于“主题点缀”,难形成稳定可追踪证据链。再次,资源建设系统性不足。契合高职生的高质量双语文化素材,尤其凸显地域/行业特色、衔接专业的资源仍短缺,需持续开发整合;缺乏可复用更新的资源供给,课堂文化情境难维持深度与新鲜度。最后,课时有限和现实约束。有限课时内兼顾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内涵深究常现“时间不够、深度受限”矛盾;考试与就业导向亦约束课堂节奏与内容。如何在课堂要素统筹、学期主线贯通、学年项目闭环,是深化融入必须直面的关键命题。

六、结论与建议

综合前述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显著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育人实效:学生在真实语境强化语言能力,在文化比较与转码中深化理解认同,在项目实践与社会传播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职业素养。以纺专实践为例,基于项目驱动、主题重构、技术赋能与第二课堂的整体方案,已显“语言—文化—价值”协同育人成效,并在省级赛事与校园传播中获积极反馈。后续改进方向: 首先应以教师发展为先导,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跨文化教学能力与课程思政设计能力,夯实课堂实施基础。其次需推动课程与评价的协同变革,将文化育人目标显性化、结构化地嵌入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并配套开发匹配的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工具,确保文化素养的学习成效可观察、可记录、可改进。同时,要持续建设体现地域与职业教育特色的双语文化资源库,强化与企业、文化场馆、非遗机构的实践协作,拓展项目化、情境化的学习场域。在此基础上,还需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师生持续参与“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等高质量实践活动,并将优秀成果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资源与范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2020.

[2]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2021.

[3]王守仁. 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教育[J]. 外语界, 2015(4).

[4]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5]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ultilingual Ma tters, 1997.

[6]四川省教育厅. 关于举办 2022/2023 年四川省“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大赛的通知.

[7]公外部. "用外语讲中国故事"参赛项目材料(含脚本、视频及获奖证书)[Z]. 内部资料, 2022-2023.(注:因涉及学生隐私及作品版权,原始材料仅限研究团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