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文化赋能点亮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沈爱兰 秦建洋 吴志医

松阳县农业农村局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地区出现土地、山林和农房等闲置资源。以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抓手,加快乡村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探索以文化引领人才与产业振兴、组织与生态振兴,可有效促进山区乡村振兴。本文,就如何盘活乡村闲置资源,通过保护利用乡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从松阳实际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1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情况

1.1 聚力活化利用,变“古村老屋”为“金屋银屋”。 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作为“金钥匙”,变“穷山恶水”为创新致富“增长极”。结合全域“微改造、精提升”,以“拯救老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抓手,盘活利用农村废弃的老房、猪圈、牛栏等打造精品民宿、乡村艺术共享空间。如该县叶村乡斗米岙自然村原本是一个 400 多年历史的偏僻小山村,户籍人口 413 人,常住人口只有 100 多人,多为 60 岁以上留守老人。通过引入艺术家入驻,吸引优秀团队、项目资金集聚,沉睡的乡村资源被唤醒,式微的乡村精神逐渐被激活,创业青年开始逐步回归。目前全县 570 宗农房、5 万亩山林、1.7 万亩农田等闲置资源得到盘活利用, 60% 的村庄植入民宿、文创、影视创作等新型业态,入驻艺术家工作室 34 个,培育民宿村、画家村、摄影村、康养村 100 余个,A 级以上景区村实行全覆盖。

1.2 聚力人才回流,变“空心流失”为“创业高地”。充分利用松阳是“最后的江南秘境”“浙江的大理”文化 IP, 全面开展“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创业创新行动。聚焦青年回归痛点,创新推出“青松向阳”青年发展新政十条,创设“青松创业券”“青松信贷券”等招青引智激励措施,推行“青松住”“青松育”等“安家乐业”一站式服务,对来松创业青年,给予最高 30 万元创业启动补助和最高 100 万元的创业发展资助。同时融入松阳“旅居计划”——推千幢老屋全球招“居客” 活动,利用独特的传统村落资源,面向全国各地艺术家广发“英雄帖”,在乡村开展艺术创作、作品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吸引 6400 余名乡村人口回流。此外,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拯救老屋”行动,由本地工匠承担主要修复任务,培养了 200 多名本地工匠,并带动乡土传统手艺的恢复。

1.3 聚力化零为整,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为统筹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和集体经济增收,全县乡镇(街道)成立强村公司,通过组织艺术品拍卖、联合网上农博平台举办节庆活动等形式,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如枫坪乡强村公司与丽水市乡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项目公司,邀请 50 多位企业家、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开展油画艺术品拍卖会,累计成交额达 23.37 万元,拍卖所得收益按参股比例分配给各村。同时探索构建乡镇牵头、村主体、新乡人、原乡人等共同参与的利益共享平台,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如该县三都乡酉田村吸引 6 名青年入驻,开发了“酉田先生”“秘境仙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2024 年实现桃子、桃胶、笋干等农特产品销售40 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上升 180% 和 218%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优质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分布还不够均衡。乡村文化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城乡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普惠均衡的群众感受度有待提升。

2.2 文旅经济尚未成型成势。目前松阳农文旅产业均有较好发展态势,但整体融合度不高,业态较为单一;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不多,文旅融合还不够紧密,养生、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深入。

2.3 人才队伍建设仍较为薄弱。受地域、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人才流失问题较为普遍,优秀年轻人难以留得住。同时近年来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导游讲解、外语讲解、酒店管理、民宿管家队伍还较为薄弱,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准仍显不足。

3 下步工作思路和建议

3.1 实施“老屋拯救”赋力工程,打造乡村的“家”。

盘活闲置老屋资源,常态化开展旅居招商,通过千幢老屋全球招“居客”、年度旅居大会、专场招商推介会等方式,实现千名“新村民”来松返松创业、定居、隐居。塑造多元旅居方式,注重创新设计、文化植入、生活体验和精细服务,打造“地标”型民宿,培育乡村风情民宿。优化艺术家入驻办法,吸引各类艺术人才来松创作、定居。

3.2 实施“文化艺术”赋美工程,驻入乡村的“魂”。聚焦区域特质,因地制宜打造新型乡村公共文化共享空间。推动文创产品出圈,开发松阳高腔、张玉娘传奇、叶法善传说等文化元素伴手礼和手工创意产品。探索开展“艺术共享、精神共富”的乡村实践,全力打造叶村乡、斋坛乡、竹源乡等“艺术部落”品牌。实施乡村艺术恢复行动,持续举办全国摄影打造、连环画艺术节、柿子红了艺术节等艺术活动,擦亮“艺术家入驻乡村”品牌。

3.3 实施“青松向阳”赋智工程,趟出乡村的“路”。

以“新业态-新乡村-新青年”的理念,探索“产品-流量-IP”全链条价值实现路径,壮大文旅电商经济、直播经济、短视频经济进乡村。组建青年创业联盟,建设“青松向阳·青松创”场景应用,打造青创智脑、青松双创孵化、青松数字广场三大多跨应用场景,畅通青年创业渠道。加强导游等服务人才培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