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体出行方式调研分析
钱善美 郑文玲 王珍珍 胡益玮 指导老师:强玲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马鞍山 243000
(基金项目:202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0360387X)
摘要:本文基于皖浙五地实地调研数据,系统分析老年群体出行方式特征,重点对比代步车与公交系统在便利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优劣势。研究发现,老旧小区及农村老年人对代步车存在显著需求,其使用场景集中于生活服务型出行,但面临操作复杂、续航不足等痛点。相较传统公交系统,代步车在出行自主性、载物便利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需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革新解决安全隐忧与成本顾虑。研究建议构建"人-车-路-政策"协同发展的老年友好型出行体系。
关键词:老年出行 代步工具 公交系统 适老化设计 交通政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于 1990 年提出的“健康老龄化 ”的概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 1946 年文件定义:“健康老龄化是指完美的身体机能、健康的心理活动和和谐社会状态 ”。 因此,“健康老龄化 ”应该是老年人口身体健康和长寿,心态积极向上和社会状态和谐。[1]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7亿,占总人口18.9%。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群体出行需求与现有交通体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公交系统在适老化设计方面存在台阶过高、站点覆盖不足等问题,而农村地区的客运服务更是长期缺位。本次调研选取马鞍山、合肥等典型老工业城市及丽水山区,通过11类核心问题访谈,深入剖析老年群体出行痛点,为构建多层次适老出行体系提供实证依据。
二、调研方法与样本特征
本次调研采用分层抽样与偶遇抽样结合的方式,在马鞍山雨山区、合肥瑶海区、蚌埠龙子湖区、宿州埇桥区及丽水莲都区选取55岁以上老年人作为样本。共完成有效问卷427份,其中城市小区189份(44.3%),老旧小区152份(35.6%),农村86份(20.1%)。样本年龄分布为60-69岁(48.7%)、70-79岁(39.1%)、80岁以上(12.2%),男女比例43:57,涵盖不同健康状况与经济条件的老年群体。
三、老年出行现状多维透视
(一)居住环境与出行制约
调研显示,老旧小区居民日均出行距离2.8km,高于城市新区(1.9km)与农村(2.3km)。这类社区普遍存在停车位不足、无障碍设施缺失等问题,导致43.6%的受访者选择步行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农村受访者中,62.8%需步行超过1公里才能到达最近公交站,且班次间隔超过1小时的比例达81.4%。
(二)交通工具选择偏好
公交系统仍是主要选择(城市68.2%,农村41.9%),但满意度呈现显著城乡差异。城市老年人对公交的投诉集中于拥挤度(72.5%)和上下车不便(58.7%),农村则更关注班次密度(83.7%)和站点覆盖(69.8%)。值得注意的是,三轮车/电动车使用率农村(34.9%)远高于城市(9.5%),反映出自发形成的替代性解决方案。
(三)特殊出行需求缺口
携带采购物品出行时,67.4%的受访者表示公交系统存在不便,其中42.1%因物品体积限制被迫减少采购量。医疗出行方面,三甲医院周边交通接驳缺失导致48.9%的患者需要家人接送。恶劣天气出行需求被抑制现象突出,雨雪天出行量较平日下降54.3%。
四、代步车使用行为与痛点分析
(一)使用场景分布
在163名代步车使用者中,生活服务型出行占比最高:菜市场(89.6%)、医院(72.4%)、公园(61.3%)。走访发现,马鞍山雨山湖公园周边日均出现代步车237辆次,呈现明显的时段聚集特征。走亲访友类出行占比仅28.2%,反映社交活动随年龄增长显著减少。
(二)现存问题谱系
操作复杂性成为首要障碍,45.4%的使用者无法独立完成充电操作,38.7%对仪表盘功能存在认知困难。安全隐患不容忽视:27.6%的车辆缺乏转向灯,19.2%制动距离超过5米。停放矛盾尤为突出,老旧小区楼栋间通道被占用现象普遍,引发32起邻里纠纷记录。
(三)功能需求优先级
安全相关功能需求占比达68.1%,其中车身稳定性(82.8%)、紧急制动(79.1%)、防撞预警(64.4%)位列前三。舒适性需求呈现性别差异:资料显示,70岁男性老年人平均身高会减少3%,女性老年人缩减比例甚至达到6%。[2]女性更关注座椅舒适度(73.4%),男性则看重载物空间(68.9%)。老年人形体特征变化是影响心理特点的重要因素,与自我认知形成强烈心理落差,退休后闲暇时间增加,希望得到子女亲人的陪伴,从而依赖感变强。同时研究表明,驾驶人对自身驾驶技能均有良好的评价,男性倾向于改善驾驶技能,女性倾向于反馈减弱技能。[3]智能化功能接受度呈现两极分化,仅31.3%愿意学习APP操作。
五、代步车与公交系统比较矩阵
六、政策建议与发展路径
(一)产品端创新方向
模块化设计:开发可拆卸电池组,解决老旧小区充电难题
人机工程优化:采用旋钮式操作界面,降低认知负荷
安全冗余系统:配备速度感应制动和智能避障装置
车路协同:在封闭社区试点专用通道与智能信号灯
(二)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代步车准驾考核制度,对70岁以上老人实施年度安全评估
推行"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促进铅酸电池淘汰
在三甲医院、大型菜场周边设置优先停车区
开发"银发出行"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公交与代步车接驳服务
(三)社区支持网络
构建"社区交通驿站",提供车辆检修、充电、租赁服务
培训社区志愿者担任"出行辅导员"
建立邻里互助拼车机制,提高车辆使用率
开发代际共融出行产品,促进家庭互动
七、结论与展望
本次调研揭示,老年出行需求呈现从"基本通达"向"品质出行"转变的趋势。代步车作为公交系统的有效补充,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但其发展需突破安全、成本、管理三大瓶颈。未来应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创新、社区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推动适老化出行服务体系从"设施完善"向"体验升级"跃迁,让老年群体共享交通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占建华,梁胜利.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2003 ,11(2) :145~147
[2]陈饶益.基于老年人心理行为分析的南京养老设施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
[3]张卫华,谷锦彪,冯忠祥.汽车老年驾驶人特性及行为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学 报,2015,25(07):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