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郑耀宗 孙佰芳

古浪县新堡教育工作站1 古浪县大靖教育工作站2

本文为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4 年度一般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WW〔2024〕YBGH003)重要阶段性成果。

摘要 本研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行动研究等方法,系统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创新路径。研究发现,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施家校协同机制等策略可有效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情境教学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概述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共同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在口语交际领域具体表现为:

1.语言维度:准确运用普通话进行完整、连贯的对话表达。

2.思维维度:在交际过程中展现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维度:在交际内容中体现传统文化认知与价值认同。

4.审美维度:通过语言艺术传递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

以部编版五年级《民间故事》单元教学为例,要求学生在复述故事时不仅关注情节完整性(语言维度),还需分析人物形象的文化象征意义(文化维度),并通过语气语调传达情感倾向(审美维度),这正是核心素养多维融合的典型体现。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23年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达标率仅为63.7%,主要表现为:1.42%的学生存在”想表达但不会组织语言”的困境2.35%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习惯性保持沉默3.58%的教师缺乏系统的口语教学策略。这种现象折射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紧迫性。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6-12岁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科学的口语训练不仅能提升沟通能力,更能促进大脑前额叶发育,为批判性思维培养奠定神经基础。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认知存在偏差

对甘肃省古浪县12所小学的调研显示(N=86):1.78%的教师将口语课等同于”说话训练”2.65%的教案缺乏明确的思维培养目标3.仅32%的教师系统学习过口语教学法。某校四年级《劝说》口语课典型案例中,教师仅要求学生背诵劝说模板,忽视真实情境中的应变训练,导致学生面对”劝阻同学课间奔跑”的实际问题时,83%的应答机械套用教材句式,缺乏个性化表达。

(二)教学模式亟待革新

当前教学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情境创设形式化:53%的课堂使用”假设你是…“的虚拟情境;二是互动方式单一化:76%的课堂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线性对话;三是评价维度片面化:89%的教师仅关注语言准确性,忽视思维品质。如部编版三年级《有趣的动物》口语课,多数教师仅安排学生轮流介绍动物特征,未设计”动物保护辩论会”“饲养方案讨论”等深度交际活动,错失培养辩证思维的机会。

(三)教学评价体系缺失

现行评价体系存在三大缺陷:一是标准模糊:缺乏分级评价指标(如初级-能参与对话,高级-能主导讨论);二是主体单一:92%的课堂仅由教师进行终结性评价;三是工具匮乏:缺乏可视化评价量表。如某校六年级《辩论赛》活动中,教师仅用”表现良好”等模糊评语,未从论点明确性(思维)、论据充分性(文化)、表达感染力(审美)等维度给予具体反馈,导致教学改进缺乏依据。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体系

(一)构建三维教学目标

(二)创新情境教学模式

1.生活化情境:构建真实交际场域

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场景,打通课堂学习与社会应用的壁垒。以五年级《意见不同怎么办》课程为例,教师设计"社区养犬纠纷调解"模拟情境,引导学生扮演调解员、居民等角色,运用"换位思考-提出方案-达成共识"的协商逻辑解决真实矛盾。此模式将道德教育与语言训练深度融合,使87%的学生掌握冲突调解话术,64%的班级在后续校园生活中主动应用调解策略,同步形成《社区文明公约》等实践成果,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

2.学科融合情境:打破学科壁垒的共生教学

依托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构建语言表达与科学探究的协同发展路径。在四年级科学课《水的净化》实验中,学生需用"首先...接着...最后..."等顺序词解说实验步骤,并将口语内容转化为说明文写作。这种"观察-描述-解释"的闭环训练,使科学术语使用准确率提升39%,73%的学生建立结构化表达思维,同步开发出数学解题思路解说、美术作品鉴赏讲解等12个学科融合案例,形成"一科多能"的教学创新范式。

3.文化体验情境: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立足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精神"与红军西路军战役遗址等本土文化资源,构建"生态+红色"双主题实践课程。在六年级《奋斗的历程》单元教学中,组织学生赴八步沙林场担任"治沙精神讲解员",通过实地解说草方格治沙技术演变史、采访"时代楷模"郭万刚等治沙英雄、创编情景剧《沙海绿洲》等实践活动,使84%的学生能完整讲述三代人治沙故事,91%的研学报告中出现"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核心表述。同步开发《古浪治沙口述史》《西路军战役解说词库》等本土化资源包,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学校的实践中,92%的移民子女通过"我给家乡做导游"活动,能熟练运用方言与普通话双语讲述古浪变迁史,家乡文化认同量表得分较干预前提升37%,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乡土情感培育的双重目标。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与行动研究,构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策略体系。创新设计生活化、跨学科及文化浸润三类情境教学模式,开发"社区纠纷调解""科学实验解说"等12个实践案例,使85%学生语言流畅度提升40%以上。建立"自评档案袋-同伴互评-AI诊断"三位一体评价机制,针对性改善58%学生的逻辑连接词缺失问题。实证表明,该体系显著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与文化认同(P<0.01),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可推广范式。以下设计《口语交际能力评价量表》(示例)可参考:

(四)实施家校协同培养

在构建家校协同培养机制方面,设计"3+X"实践体系:"3"项基础任务包括每周1次家庭新闻播报(如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家庭讲述"搬出大山的故事")、每月1次亲子辩论(围绕"手机使用管理"等现实议题)、每学期1次方言故事会(传承凉州贤孝等非遗文化);"X"为学校提供的《口语交际家庭指导手册》及微课资源包(含50个情境对话模板),并搭建"校园金话筒"广播站实践平台。数据显示,参与家庭的学生半年内平均每日有效对话时长从8.3分钟增至22.5分钟,方言使用频率提高3.8倍,其中移民子女在"我家新生活"主题演讲中,87%能熟练运用"搬迁前后对比"等结构化表达。该模式已形成《新市民家庭语言能力提升指南》,在古浪县17所移民学校推广后,家校沟通满意度达91.2%。

四、结论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应突破传统范式,构建”目标-情境-评价-支持”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开发智能语音评价系统,建立区域性口语能力数据库,推动口语教学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