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探究
李展学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沙浦中心小学, 广东 肇庆 526000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初始阶段,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素质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在小学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融入德育内容。这篇文章主要针对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有效整合
导言: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接触各种信息。比如说淘宝上的各种各样的产品,新媒体多种渠道的信息推送,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这样对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上充斥的思想复杂,良莠不齐,各种思想的冲击会改变他们的行为特征。因此,教育人员必须重视起来,认识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将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产生正面的影响。
1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重要性
小学德育是小学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德育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对道德的基本要求,通过教育、渗透和引领的方式,使学生遵守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二是学生的个性不断增强。为了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品质、道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目前来看,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呵护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不断优化德育工作。
2影响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学生虽然处在校园中,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行为、风气等难免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社会思想更加开放,学生难免受到一些不良文化、风气的影响,导致学生出现享乐、攀比等不良思想,心理上容易出现自闭、自卑等问题。在文化方面,可能受到一些思想不正确、文化不规范的游戏、影视作品、图书的影响;在风气方面,受到不良的公众行为,如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行为的影响。这些思想、行为会导致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2.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不完整的学生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心理问题。(1)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家长经常吵架或冷战,导致孩子情绪压抑,严重时还会出现孤僻、自闭等心理问题。(2)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满足孩子各种要求。在思想和行为上没有正确引导和约束;没有陪伴孩子成长,造成孩子出现心理上的空虚,容易出现拜金、自卑、傲慢等不良思想,导致孩子出现一些违反学校秩序、公共道德的行为,如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3)单亲家庭或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缺少家长关爱,与家长的相处时间少,导致孩子出现孤独、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4)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家长攀比思想严重,导致孩子出现叛逆、紧张等情绪。
2.3学校因素
在教育工作中,学校发挥着主要作用,其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成果。在学校方面,影响学生道德和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原因。(1)教育衔接不当,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没有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或状态散漫等问题。(2)教师工作任务重,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开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分析不到位,没有找到与德育融合的切入点,造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片面,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3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策略
3.1贴近生活,整合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初步发育的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两者进行整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和素材,做好整合与分类工作,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坚持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全面,形式更加生动,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游戏活动等方式。以“外出郊游”情境为例,学生扮演游客、导游等角色,完成丢垃圾、指路、过马路等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使用敬语,了解道德规范和交通规则,正确完成各项任务。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学更具趣味性、直观性,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3.2家校配合,改善环境
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络,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反馈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需求,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表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交友状态等分析学生当前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如果学生出现焦虑、紧张、自闭等负面情绪,教师要及时联系家长,共同分析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带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组织亲子活动等。教师还要与家长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深入分析学生的性格,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3.3心理引导,满足需求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如果学生出现异常的行为或产生不良的思想,可能是受到了负面情绪的影响,并非学生品质、道德存在问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通过谈心、游戏等方式来疏导学生。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平等、尊重的态度,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当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教师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先了解出现矛盾的原因,给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进行调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使学生主动改正不足。
4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从以上几大方面入手,将其科学有效地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丰富他们的知识。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朱明. 论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 课程教育研究,2018(29).
[2]李翠莲. 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思考[J]. 祖国,2018(15).
[3]张精华. 如何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J]. 吉林教育,2019(7 / 8).
[4]谭遇华. 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