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技术创新与实施
付斌
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四川分公司 成都市 610041
1 项目概况
本研究选取的建筑项目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总建筑面积 42800m2 ,地上 18 层,地下 2 层,主要功能为科研与办公,市政日均用水量约 320m3∘ 。作为绿色建筑三星级示范项目,其给排水系统设计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回用”为核心原则,构建了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与智能监测于一体的水资源循环体系。系统配置雨水收集能力180m3 ,覆盖屋面 4500m2 与景观绿地 5200m2 ,雨水经初期弃流、多级过滤后储存于地下蓄水池,用于绿化灌溉与道路冲洗。中水回用系统处理规模 150m³/天,采用改良型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处理办公区生活杂排水,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标准,回用于冲厕与冷却补水。全楼部署 215台智能水表,实现分层、分功能区、分用途的用水数据实时采集,计量精度达 0.01m3 ,为系统运行优化提供数据支撑。该系统的集成化设计不仅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更为后续智能化调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2 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优化
2.1 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传统雨水系统多依赖人工巡检与经验判断,存在响应滞后、调度不精准等问题。本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物联网(IoT)与边缘计算的远程监控平台,实现对雨水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系统集成液位传感器、水质在线监测仪(pH、浊度、COD)、气象数据接口及 PLC 控制单元,形成“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控制链。例如,通过接入区域气象预报数据,系统可提前预测降雨量,自动调整初期弃流阀开启时长与蓄水池预留容量,避免溢流损失。同时,基于历史用水模式与天气趋势,系统采用模糊逻辑算法动态调节雨水泵启停策略,优先保障高用水时段的供水稳定性。平台还具备异常报警功能,当水质或设备运行参数偏离阈值时,自动推送预警至运维终端,显著提升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响应效率。
2.2 高效过滤技术应用
雨水水质波动大,传统砂滤或旋流除砂工艺难以稳定保障回用需求。本项目在雨水处理环节引入“旋流初沉—自动反冲洗精密过滤—紫外线消毒”三级处理工艺。其中,精密过滤采用 5μm 级不锈钢编织滤网,具备自清洗功能,反冲洗周期由压差传感器自动触发,有效去除悬浮物与藻类,确保出水浊度≤3NTU。为提升过滤效率并降低能耗,系统创新设计了“气水联合反冲洗”模式,通过压缩空气扰动滤层,结合低流量反冲洗水,使冲洗时间缩短 40% ,耗水量降低 30% 。此外,过滤单元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与扩容,适应不同季节的水质变化,保障了雨水回用的持续性与安全性。
2.3 系统运行效果评估
经过一年运行监测,雨水系统年均收集利用量达 5.8 万 m3 ,占室外用水总量的76.5% 。在典型雨季(6-9 月),系统利用率接近设计峰值,非传统水源替代率超过 60% 。智能监控平台的应用使人工巡检频次减少 70% ,故障响应时间由平均 4 小时缩短至 30分钟以内。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处理后雨水 COD 平均值为 18mg/L ,浊度稳定在 2.5NTU以下,完全满足绿化与道路冲洗要求。系统综合能效比(COP)达 3.2,较传统方案提升约 25% ,验证了智能化与高效过滤技术协同优化的显著成效。
3 中水回用系统改良
3.1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优化
中水回用是建筑内部水资源循环的关键环节。本项目采用改良型 MBR 工艺,在传统活性污泥法基础上集成中空纤维膜组件,实现泥水高效分离。为应对办公建筑排水水质波动(如 COD、氨氮浓度变化),系统引入“缺氧-好氧-膜池”一体化反应器,并增设碳源投加单元与硝化液回流泵,强化脱氮除磷能力。膜组件采用抗污染改性 PVDF 材质,孔径 0.1μm ,通量设计为 15L/(m2⋅h) 。创新之处在于应用“间歇曝气+脉冲反冲洗”运行模式:在非高峰排水时段降低曝气强度,减少膜表面污染物沉积;反冲洗周期由膜压差与时间双重控制,结合在线化学清洗(CIP)程序,有效延长膜寿命。此外,系统设置膜污染预警模型,基于跨膜压差(TMP)增长速率预测清洗周期,避免过度维护。
3.2 水质稳定性研究
中水水质稳定性直接影响回用安全性。项目通过为期 12 个月的连续监测,分析出水水质变化规律。数据显示,改良 MBR 工艺对 COD 去除率稳定在 92% 以上,氨氮去除率达 98% ,出水浊度始终低于 1NTU,细菌总数<10CFU/mL,完全满足冲厕与冷却补水要求。特别在节假日或低负荷运行期间,系统通过调整污泥回流比与曝气量,避免污泥老化与出水恶化。水质在线监测数据与实验室检测结果高度吻合( R2>0.95), ),证明系统具备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与长期运行稳定性。
3.3 运行成本分析
尽管 MBR 工艺初期投资较高,但通过优化设计显著降低了长期运行成本。项目中水系统单位处理成本为 2.1 元 /m3 ,其中电费占比 58% ,药剂费 12% ,维护费 20% ,人工费 10% 。相比传统工艺,能耗降低 18% (主要得益于间歇曝气),膜更换周期由 3 年延长至 5 年,维护成本下降 25% 。中水回用使市政自来水消耗减少约 150m3/ 天,年节约水费约 38 万元,投资回收期约 6.2 年,具备良好的经济可行性。
4 节水器具优化配置
4.1 节水器具选型与布置
节水器具是实现源头减量的基础。本项目全面采用一级水效认证产品,包括红外感应式水龙头(流量≤4L/min)、延时自闭式冲洗阀(0.8L/次)、真空节水便器(冲洗水量
)等。创新之处在于根据功能区用水特征进行差异化配置:办公区采用低流量恒压龙头,避免高压喷溅;卫生间集中区域布置真空便器,单次冲洗节水 40% ;茶水间配置带流量限制器的快速接头,防止长流水。所有器具均通过第三方节水性能测试,确保实际使用中不因用户体验下降而影响节水效果。
4.2 用水量监测分析
依托 215 台智能水表构建的监测网络,系统可实时追踪各楼层、各功能区的用水量变化。数据分析显示,节水器具实施后,人均日用水量由原设计值 65L 降至 40L,降幅达 38.5%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用水高峰集中在上午 9-11 点与下午 2-4 点,与办公活动高度相关。异常用水事件(如持续流水)可通过流量突变算法自动识别,准确率达 95% 以上,有效杜绝“跑冒滴漏”。
4.3 节水效益评估
综合雨水、中水与节水器具措施,项目年总节水量达 12.6 万 m3 ,占总用水量的38.2%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41.3% ,超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节水器具的投入成本在 3 年内通过水费节约收回,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显著。
5 结语
本项目通过系统整合雨水回收、中水回用与节水器具三大技术模块,结合智能化监控与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绿色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高效、稳定与可持续运行。智能化远程监控平台提升了雨水系统的响应精度与运行效率,高效过滤技术保障了回用水质安全,改良型 MBR 工艺在保证出水稳定的同时优化了能耗与维护成本,差异化节水器具配置与大数据分析则从源头实现了用水减量。各项技术协同作用,使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与综合节水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充分验证了技术创新在绿色建筑水资源管理中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 绿色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节水措施研究[J]. 杜立君.水上安全,2024(18)
[2] 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标准化设计分析[J]. 孔维强.大众标准化,2024(17)
[3] 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应用分析[J]. 毕姗霞;卓林;王岩.中国住宅设施,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