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定位和策略
周星羽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935
引言:00 后大学生在物质充裕的年代成长起来,同时也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习惯于使用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短视频中获取信息,并在虚拟社会中寻求认同感,但同时,由于家庭的过度保护和日益激烈的学业竞争,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情感困境,传统的被动等待求助模式已经很难应付[1]。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定位(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主体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肩负着系统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健全的人格发展,首先,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激活为重点,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认识,让他们参与到行为养成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来,同时,注重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调节能力,把情商开发、时间管理等实用技巧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教育的创新,形成知、情、行的闭环培养途径,最终达到对学生完善人格的逐步塑造;其次,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个核心载体,通过组织心理团体训练、主题沙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建立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策略,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着力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场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
(二)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主导者
首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作用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途径,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次,构建心理动态判断机制,系统评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平衡状况,为解决思想矛盾和冲突提供科学依据,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最后,从本质上讲,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实践是一个由认知构建、情感共鸣和行为转换构成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与知-情-意-行的心理学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契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思政教育内容的内化和外化,使其由价值认识向行为实践的转变和升级,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诉求。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策略
(一)深化心理学专业素养,夯实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基础
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观念,积极系统地学习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核心课程,着重研究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标准和干预技巧;在高校层次上,还需要建立支持培养系统,通过邀请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工作坊,组织案例研讨沙龙,建立导师制结对指导等方法,使辅导员能够掌握使用心理测评工具、危机干预的阶段性流程和共情沟通的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上,使心理健康教育由经验型向专业型的转变,切实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准确性和服务效率[2]。
(二)构建双向赋能的师生关系,畅通心理沟通渠道
辅导员要注重实践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行为细节进行观察,并对他们的学习压力、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进行定期的谈心,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在尊重他们的差异的基础上,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关怀,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共情性,避免说教式的灌输,试着用我了解你目前的困难,愿意与我分享更多的感受吗这样的开放式问题来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与此同时,要深刻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诱因,聚焦新生适应障碍、人际冲突、恋爱受挫、网络依赖、就业焦虑等高频心理问题,把教育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对网络成瘾大学生,通过对他们现实逃避心理的理解,指导他们参加线下社团活动;针对就业焦虑人群,可以联合企业资源,对其进行生涯规划指导,把心理疏导融入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3]。
(三)健全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筑牢心理健康防护网络
第一,建立动态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不仅仅是静态的测验数据,还应该是一本成长手册,它记录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辅导员可以通过多渠道收集学生入学心理普测、学期中阶段性筛查、日常谈心谈话记录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并利用专业量表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并将其与成长背景、社会支持系统等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其进行分层分类管理,针对高风险人群,建立一种个体化的跟踪机制,定期更新心理动态,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打造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针对大学生心理弹性差、情绪调节能力弱等固有缺陷,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讲座、团体辅导、情景剧工作坊等形式,对压力管理、情绪调适、人际沟通等进行系统的教育,如组织挫折应对工作坊,让同学们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炼出应对策略;设计“情绪管理研讨会”,透过艺术疗法,让学员认识及表达自己的情绪;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中。
第三,建立一个协同的干预支持系统,单凭辅导员一个人的力量,很难达到最好的效果,它需要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一方面,在学校、院系、班级和寝室四级预警网络中,对各个层次的责任主体进行分工,保证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健康中心的合作,建立转介绿色通道,及时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观察者引导者和守护者的多重作用,提高他们的专业化能力、优化师生关系、建立长效机制,既是顺应新时期学生心理需要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持,通过系统地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化解潜在的危机,帮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促进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兰鸽,张平,沈慧玲.辅导员共情能力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及提升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5,(06):77-80.
[2]高海燕.心理疾病污名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干预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研究[J].心理月刊,2025,20(11):212-213.
[3]范雨欣,赵信如,李佳璟,等.“三联动+三阶段+四要素”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25,43(03):6-11.
作者简介:周星羽(1998.3-)女,汉族,人,硕士,研究方向:辅导员方向(人工智能大学生心理危机辅导员干预策略、“大思政”协同育人、青少年价值观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