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本土资源转化为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探究

作者

张天玲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母享镇中心小学 657205

将本土资源转化为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对农村小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学生对本土生活场景、传统工艺等具有天然亲近感,将这些资源融入教学,能打破数学“抽象、枯燥”的刻板印象,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知识本质,提升学习兴趣;同时,可培养学生关注家乡、运用数学思维分析本土问题的意识,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鲜活载体,是落实“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教学理念的有效路径。

一、挖掘本土生活场景,转化为课堂教学情境

本土生活场景是学生日常接触的“活教材”,其蕴含的数学元素与学生认知经验高度契合。对母享镇小学生而言,菜市场交易、家庭农耕、集市买卖等场景是他们熟悉的生活片段。将这些场景转化为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非“书本上的符号”,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从而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增强对家乡生活的数学感知力。

人教版教材中多个知识点可与母享镇生活场景结合。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时,结合当地商铺商品价格:“母享镇供销社的洗衣粉每袋 8.5 元,肥皂每块 3.2 元,买 1 袋洗衣粉和 2 块肥皂共需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购物场景中认识小数、进行简单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五年级下册“百分数”时,利用当地农耕场景:“王大伯家的玉米种子发芽率是95% ,播种 200 粒,能发芽的有多少粒?”“农药稀释时,药粉与水的比是 1:50,配制 204千克药水需药粉多少千克?”让学生在解决农耕问题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农业生产的联系。

二、提炼本土传统工艺,转化为课堂实践素材

提炼本土传统工艺需立足地域文化,深入调研母享镇及周边的特色工艺,如竹编(箩筐、簸箕制作)、刺绣(苗族服饰纹样)、陶艺(土陶器皿)等,分析其中蕴含的数学元素:竹编中的几何图形(圆形箩筐的周长、方形簸箕的面积)、刺绣中的对称与平移、陶艺中的圆柱体积等。通过“工艺流程观察—数学元素提取—教学适配性筛选”,保留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素材,去除复杂技术细节,聚焦可操作的数学实践点。

人教版教材中“图形与几何”“测量”等领域可与传统工艺结合。教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时,以母享镇苗族刺绣为素材:收集当地刺绣中的蝴蝶纹样,引导学生观察“对称轴”(蝴蝶左右翅膀的对称),动手绘制对称图形;选取刺绣中重复出现的花朵图案,让学生通过平移操作还原图案排列规律,在实践中理解“对称”“平移”的概念。

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时,引入本土陶艺制作:“陶艺师傅制作圆柱形土陶罐,底面直径 20 厘米,高 30 厘米,制作这个陶罐需要多少泥土(忽略壁厚)?”让学生分组测量实物陶罐的底面直径和高,计算体积;拓展问题“若将陶罐改造成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

教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以竹编工艺为载体:“竹编师傅编方形簸箕,边长 50 厘米,需要多少竹篾片(忽略重叠)?”让学生用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簸箕模型的面积,理解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在编织体验中感知“面积”的内涵。

三、整合本土自然与社会资源,转化为课堂探究问题

整合本土自然与社会资源需系统梳理母享镇的自然禀赋,按“数学知识点关联度”分类整合:自然资源可提取“长度、面积、体积”等测量元素,社会资源可提取“数据统计、比例分配”等应用元素。通过“资源清单梳理—知识点匹配—探究问题设计”,确保资源与教材内容精准对接,形成可探究的数学问题链。

人教版教材中“图形的测量”“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可与本土资源结合。教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设计“测量母享镇稻田面积”探究活动:分组实地观察稻田(多为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用卷尺测量底和高,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计算面积,再估算“每平方米产稻 0.8 千克,这块田能产多少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面积公式。

教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时,结合母享镇集市:“调查集市上 5 种蔬菜(白菜、萝卜、土豆、辣椒、茄子)的日销量,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分析哪种蔬菜最畅销,为什么?”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绘图—分析”的完整过程,理解统计的意义。

教学六年级下册“比例”时,关联乡村公路建设:“母享镇修一条长 2 千米的公路,已修部分与未修部分的比是 3:2,已修多少米?”让学生在熟悉的家乡建设场景中理解比例的应用,体会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参与本土资源收集,转化为课堂互动资源库

引导学生参与本土资源收集,是落实“学生主体”理念的重要举措。对小学生而言,收集过程能培养其观察能力:在寻找“家乡的数学”中发现隐藏的数学元素;增强合作意识:小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源时学会沟通协作;深化家乡认同:通过了解本土资源,感受家乡文化的价值。同时,学生收集的资源更贴近其认知水平,能让课堂互动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

可按“收集—分类—应用”流程构建互动资源库。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时,布置“寻找家乡的图形”任务:学生收集竹编筐(圆形)、砖块(长方形)、苗族银饰(三角形)等物品,课堂上分组展示,说说“找到的图形像什么”,在互动中认识基本图形,资源库分类标注“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时,让学生收集家庭农作物数量:“李华家有 3行玉米,每行 5 棵,共多少棵?”“张红家喂了 4 笼鸡,每笼 6 只,共多少只?”将学生提供的素材整理成“乘法问题库”,课堂上随机抽取让学生抢答,在互动中巩固乘法口诀。

教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时,收集“同学家的家禽数量”:“5 名同学家的鸭数量分别是 8 只、10 只、6 只、12 只、9 只,平均每家有多少只?”将数据录入资源库,课堂上通过“计算—比较—分析”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让资源库成为动态更新的互动素材源。

将本土资源转化为小学数学课程资源,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通过挖掘生活场景、提炼传统工艺、整合自然与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收集,能让数学课堂扎根家乡土壤,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知识、提升能力、热爱家乡。作为农村数学教师,需持续探索本土资源与教材的融合点,让数学教学既接“书本知识”的“天线”,又连“家乡生活”的“地气”,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慧云.小学数学教学中本土资源的有效运用[J].知识窗(教师版).2019(10):124.

[2].刘建军.小学数学教学中本土资源的有效应用[J].甘肃教育.2019(07):116.

[3].赵茜.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