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档案利用行为特征与优化策略
胡欢
武汉世纪科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30000 身份证号:421122199112202218
一、引言
随着档案数字化转型加速,用户利用档案的渠道从线下窗口延伸至网站、移动端、政务平台等多元场景,产生了检索关键词、浏览时长、下载频率、地域分布等海量行为数据。这些数据蕴含着用户需求的隐性规律,但传统档案管理中因缺乏系统分析方法,导致服务供给与用户需求存在明显错配——如高频利用的政策档案更新滞后、公众感兴趣的地方民俗档案数字化率低等。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可视化等手段,能够精准捕捉档案利用行为的特征与趋势,为优化服务模式、提升资源效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这一主题,对推动档案服务从“资源导向”向“用户导向”转变,实现档案价值的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档案利用行为特征的大数据分析维度
档案利用行为特征可通过多维度大数据分析得以清晰呈现。在用户需求维度,不同类型用户的行为差异显著:学术研究者偏好通过专业数据库检索“历史文献”“统计数据”等原始档案,单次会话时长平均超30 分钟,且80% 会下载全文用于研究,对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要求极高,如某高校历史系对“民国时期海关档案”的年度检索量稳定在5000 次以上;企业用户则聚焦“政策文件”“审批案例”等实用资源,检索行为具有强时效性,在项目申报、资质办理等关键节点,相关档案的访问量会骤增,如某开发区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期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检索量较平日增长4 倍,且更倾向于查看摘要和解读版而非全文;公众用户的需求则分散在“家谱查询”“老照片浏览”“地方典故”等生活化内容,检索关键词口语化,对图文结合、时间轴等可视化形式接受度高,但平均停留时间仅 5 分钟左右,深度利用比例不足 10‰ 。从时空分布看,时间上呈现“三峰三谷”规律:工作日 9-11 点、15-17 点为线上利用高峰,与工作间隙查询需求匹配;年度层面,12 月因年终总结需求,政务类档案检索量达峰值,暑期则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公众档案访问量增长 2 倍。空间上,经济发达地区用户更关注产业政策类档案,如珠三角地区对“跨境电商政策”的检索量占全国 35% ;历史文化名城用户对地方档案的利用更活跃,如苏州“园林修复档案”的年访问量超 2 万次,且异地访问占比达 60% ,打破了地域限制。此外,检索路径数据显示,用户平均需更换2.5 个关键词才能找到目标档案, 60% 的用户因首次结果相关性低而放弃,反映出档案标引体系与用户用语习惯脱节、关联推荐不足等问题。
三、基于行为特征的档案服务优化策略
针对大数据分析揭示的行为特征,档案服务优化需从资源供给、服务模式、技术支撑三个层面协同发力。在资源供给侧,建立“需求驱动”的动态调整机制:对高频利用的政策档案实施“动态更新”,如将最新发布的惠企政策与历史政策关联归档,确保用户能一站式获取政策演变脉络;对学术用户关注的历史档案,开展“深度加工”,增加著录项,并按研究主题整合形成专题数据库,如“抗战时期后方工业档案汇编”,降低学术研究的检索成本;对公众用户偏好的生活化档案,进行“通俗化转化”,将老档案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漫画、短视频等形式,如某档案馆将“城市变迁档案”制作成“时光对比”系列短视频,上线后播放量突破 100 万次。服务模式上,推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推送”转型:基于用户画像实现精准服务,为企业用户标签化推送“政策到期提醒”“相似案例推荐”,如当某企业检索“排污许可证办理”时,自动推送同行业的办理案例和常见问题;为学术用户提供“专题订阅”服务,新入库相关档案时实时提醒,如向研究“三线建设”的学者推送新解密的厂矿档案;针对公众用户,开发“场景化入口”,如在春节前夕推出“家乡记忆”专题,整合家谱、老照片、民俗档案等资源,提升用户体验。技术支撑方面,重点优化检索与交互系统: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口语化检索”向“专业标引”的自动转换,如将用户输入的“开公司需要哪些手续”匹配到“企业注册登记流程档案”;基于知识图谱构建“关联推荐”网络,当用户查看某份档案时,自动展示相关的人物、事件、时间线等延伸资源,如查看“某桥梁建设档案”时,同步推送设计图纸、验收报告、维护记录等关联文件,将深度利用比例提升至 30% 以上;优化检索结果展示,采用“相关性排序+可视化预览”模式,每页仅展示 10 条最相关结果,每条结果附带核心信息摘要和缩略图,减少用户筛选成本,使检索成功率提升 40‰ 。此外,建立“用户反馈-迭代优化”闭环,通过在线问卷、行为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用户意见,定期更新标引词库和推荐算法,确保服务持续贴合用户需求。
四、案例分析
某省级档案馆应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服务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该馆通过采集3 年用户行为数据,发现企业用户对政策档案的“检索效率低”“关联信息少”是核心痛点,公众用户则对地方老档案的“获取不便”“形式单一”反馈强烈。据此,该馆实施了三项优化措施:一是为企业用户开发“政策智能匹配系统”,整合近 10 年惠企政策档案,支持按企业类型、需求场景精准检索,并自动生成政策对比表和适用条件说明,使企业用户平均检索时间从15 分钟缩短至3 分钟,二次检索率下降 60% ;二是针对公众需求,打造“城市记忆”线上展厅,将分散的老照片、老报纸、口述史等档案按年代和主题聚合,制作成“时光漫步”互动时间轴,用户可滑动查看城市不同时期的风貌,上线半年访问量突破 50 万次,停留时间延长至 12 分钟;三是优化检索系统的语义匹配能力,补充2000 余个公众常用口语化关键词到标引库,如将“个体户办证”与“个体工商户登记档案”关联,使检索准确率提升55‰
通过这些措施,该馆用户满意度从 60% 提升至 92% ,档案资源的利用率较优化前增长2 倍,充分验证了大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的有效性。
五、结论
大数据分析为档案利用行为研究提供了量化、动态的视角,不仅揭示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差异、时空分布规律和检索痛点,更为档案服务优化指明了方向。通过资源供给侧的精准匹配、服务模式的主动转型、技术支撑的深度赋能,能够有效解决档案服务中的供需错配问题,提升用户体验和资源效能。未来,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完善和分析模型的迭代,档案服务将进一步向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让档案资源真正成为支撑决策、服务民生、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敏. 基于大数据的档案用户行为分析与服务创新[J].档案学通讯,2023(3): 65-71.
[2]王颖. 档案利用行为的时空特征及其对服务优化的启示[J].档案学研究, 2022(5): 89-95.
[3]刘畅. 大数据环境下档案检索系统的用户体验优化研究[J].情报科学,2023, 41(2): 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