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朗读与师生对话:小学语文课堂立德树人的数智化平衡

作者

徐玥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 新课标” )中提出,小语文学朗读教学不应仅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还应当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去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理解文本的能力。教师借助AI 朗读技术构建小学语文朗读特色教学体系,将 AI 技术融入语言运用场景,利用 AI朗读技术的智能分析与指导功能,引导学生在标准朗读示范、个性化朗读训练、趣味朗读互动的过程中,掌握朗读技巧、纠正朗读问题、增强语言表达自信,使他们充分体验语文朗读学习的乐趣,在有效提升语文朗读能力的同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一、AI 赋能:声纹捕捉,智启童心

汉字读音与字义、情感密切相关。小学生要掌握汉字的正确读音,必须先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才能在准确朗读课文的同时滋养心灵、培育品德。而汉字读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因语境和情感而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课文,融入AI 朗读技术,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捕捉学生的朗读声情、识别表达问题,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道德共鸣,构建起智能化、个性化的小学语文育人生态。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为例,当学生朗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及“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等句子时,教师借助 AI 朗读技术捕捉并实时采集语音信号,分析学生易出错的读音和语速把控的薄弱点,通过可视化的发音指导再到准确发音比对,让学生了解自己与标准朗读在声情上的差距。接着,借助AI 技术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学习中,教师设置“ 感悟母爱” 朗读任务,当学生以饱含深情、略带哽咽的语调朗读“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时,教师记住AI 技术匹配相应的配乐和视频,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情感。相反,学生朗读语调平淡,缺乏情感时,教师引导学生“ 想想妈妈为你做过的事,你就能读出这份爱了” ,激发学生调动情感,投入更真挚的情感进行朗读。这种情感化的交互体验,让学生在朗读学习中体会亲情之美,感受母爱的伟大,提升道德认知和情感素养。

AI 朗读技术的声情捕捉、情感唤醒和道德启发功能,为小学语文朗读育人打开了新的可能,唤醒新的灵感,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朗读能力,同时培育良好的品德,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AI 有度:声纹互动,智能对话

AI 语音技术有很强的对话互动与智能练习功能,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鼓励学生用语言与AI 对话交流。在对话中,学生能够锻炼听力能力、捕捉关键信息,在沉浸式互动中提升朗读能力,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为例,教师借助AI 语音技术搭建“ 战地通讯” 情境。AI 先以“ 八路军通讯员” 的身份朗读课文中“ 我们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 这句台词,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调传递坚定信念。随后,教师邀请学生扮演雨来与 AI 展开对话式朗读——AI 模拟日军逼问“ 说!八路在哪里?” ,学生需带着不屈的语气朗读雨来的回应。教师借助AI 技术分析学生的语音停顿、语调起伏,并结合学生朗读实情生成提示“ 想想雨来面对敌人时的勇敢,试着把‘ 不’ 字读得更坚决些”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雨来的处境和信念,把文章读得更铿锵有力。又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中,安排AI 化身为“ 寻找雷锋的小记者” ,与学生进行互动朗读。AI 先朗读“ 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 ,接着提问“ 你找到雷锋叔叔了吗?试着读读你找到的句子吧。”当学生朗读“ 他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 时,教师借助AI 匹配温暖的背景音乐,并提供针对性引导“ 你读出了雷锋叔叔的温柔,如果能把‘ 抱’ 字读得再轻一点,就像真的抱着小宝宝一样,会更感人哦。” 在AI 的标准化指导下,学生能够逐渐掌握朗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这种互动模式,既充分发挥了AI 即时反馈的优势,让学生在具有针对性指导中优化朗读技巧,又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将文本中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生活实践。AI 的智能对话为朗读训练提供了灵活场景,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则确保了立德树人的方向不偏移,形成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良性平衡。

三、AI 补位:拓展空间,立德树人

将AI 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需突破时空限制,在拓展学习空间的同时深化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朗读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家庭、社会,在更广阔的语境中涵养品德、提升素养。

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家人》单元为例,教师布置“ 家庭朗读任务” :让学生用AI 朗读 APP 录制给家人的心里话,并借助AI 的语言模块技术纠正发音、强化情感,在反复录制和调整的过程中,不仅锻炼朗读能力,更在与家人的情感互动中体会亲情的珍贵。教师还可以借助AI 平台建立“ 家庭朗读档案” ,记录学生朗读《奶奶的白发》等课文的进步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跨学科融合是AI 补位的另一重要方向,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融合,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教学中,利用AI 技术创设“ 公园管理员” 情境,要求学生录制文明提示语,对比分析哪一名学生的提示更加合适,那些学生的朗读需要调整。这种跨学科的朗读实践,让学生在调整语音表达的过程中,自然理解文明用语的重要性,将“ 文明守纪” 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感知的语言行为。此外,教师借助AI 技术存储学生不同时期的朗读音频,如,一年级朗读《孔融让梨》时学生的表达比较生涩,到三年级朗读《手不释卷》时已经基本稳定流畅。通过对比分析,直观展示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变化,并体现学生在“ 谦让” “ 勤奋” 等美德层面的深度理解趋势。教师则可基于这些数据,针对性地设计朗读任务。

结语

综上所述,AI 朗读与师生对话为小学语文课堂立德树人的数智化平衡提供了无限可能,既能够给学生提供标准示范与个性化指导,更通过情感唤醒、道德启发等,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语言学习的点滴。然而,技术的价值始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与引领。从引导学生情感表达,到深度挖掘文本精神内核,再到结合学生成长数据设计针对性育人方案,让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借助技术提升效率与体验,在语言文字的浸润中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与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明升. 音频资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运用[J]. 江西教育,2025,(26):87-89.

[2]崔砚.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朗读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5,27(02):170-172.

[3]冉贺彤.注重技巧,用情去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求知导刊,2024,(18):65-6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