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美术为载体的高校“ 四史” 教育实效提升的创新路径分析
邬雪晴
江西警察学院
引言
在文化自信建设深入推进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当下,“ 四史” 教育成为培养青年学生正确历史观、国家观与价值观的核心路径。百年红色美术,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思潮与实践的艺术映射,以《中国红色美术史》为典型文本,蕴含着丰富的“ 四史” 叙事素材与精神密码。探索其与高校“ 四史” 教育的融合实践,不仅能破解当前“ 四史” 教育形式单一、感染力不足等现实困境,更可助力学生在艺术审美体验中深化“ 四史”认知,实现从理论认同到情感共鸣、行为践行的转化,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注入艺术活力。
、《中国红色美术史》与高校“ 四史” 教育融合的价值逻辑
(一)理论根基的深度适配
红色文化本质上是“ 四史” 发展进程中精神传承与价值凝练的成果,而“ 四史” 教育则以系统梳理历史脉络、传递理想信念为核心使命,二者在历史传承与价值引领维度高度契合。《中国红色美术史》以艺术创作的时间轴为线索,完整记录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鼓舞工农群众的宣传画、木刻版画,到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展现工业奋进、农业攻坚的油画、雕塑,再到新时代聚焦民族复兴、科技突破的多元艺术作品的演变历程。这些作品以视觉化、具象化的艺术语言,将“ 四史” 中抽象的历史事件、理论逻辑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象,为“ 四史” 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理论阐释载体。例如,延安时期的红色美术创作,紧密围绕抗日救亡、根据地建设等“ 四史” 关键节点,通过《到前线去》等宣传画,直观呈现党动员群众、坚守初心的历史实践,使学生能借由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深度理解“ 四史” 理论的实践根基,实现历史理论与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
(二)育人功能的协同互补
“ 四史” 教育侧重从思想层面构建学生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判断,强调理性逻辑的传导;而红色美术则以情感共鸣为纽带,通过色彩、构图、造型等艺术元素传递历史温度,触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二者融合,可形成“ 理性+情感” 双维育人格局。以经典油画《开国大典》为例,作品通过宏大庄重的场景塑造、鲜明热烈的色彩运用,生动还原新中国诞生的历史瞬间,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既能从历史维度理性认知新中国成立的里程碑意义,又能借由艺术感染力激发对国家、对党的崇敬与热爱之情。这种互补性突破了传统“ 四史” 教育单一理论讲授的局限,将思想引领融入审美体验,使学生在情感触动中深化对“ 四史” 价值的认同,实现育人效果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共鸣” 的升级。
(三)文化传承的代际延续
红色美术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态,其发展谱系本身就是“ 四史” 文化基因代际传递的生动体现。《中国红色美术史》系统梳理了红色美术从革命年代到新时代的传承脉络,记录着艺术创作者如何以画笔为媒介,将“ 四史” 中的奋斗精神、家国情怀注入作品。高校以其为载体开展“ 四史” 教育,实质是搭建起文化传承的代际桥梁: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赏析经典作品,回溯“ 四史” 进程中红色文化的生成与演进,理解先辈们的精神坚守;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红色美术创作实践,如以“ 脱贫攻坚” “ 科技创新” 等“ 四史” 新时代主题开展艺术创作,使青年学生成为“ 四史” 文化的当代诠释者与传承者,在艺术创作中延续红色基因,夯实文化自信的实践根基。
二、高校“ 四史” 教育融入红色美术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体系的协同断层
当前高校课程体系中,公共艺术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与“ 四史” 教育课程存在明显的协同断层。《中国红色美术史》相关课程多被归为艺术史类教学范畴,教学目标侧重艺术风格、创作技法等专业知识讲授,与“ 四史” 教育的教学计划、大纲缺乏深度整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未系统梳理红色美术作品背后的“ 四史” 叙事逻辑,如讲述革命时期美术创作时,未关联党史中群众动员、革命宣传的策略演变;讲解改革开放后红色美术转型时,未衔接改革开放史中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发展的背景。这种课程内容的孤立性,导致学生难以从美术课程中系统性汲取“ 四史” 养分,也无法借助“ 四史” 视角深化对红色美术的理解,协同育人的课程矩阵尚未形成。
(二)育人资源的挖掘浅显
尽管高校普遍认可红色美术的德育价值,但在实践中,对红色艺术资源的育人功能挖掘仍停留在表层。多数教学仅聚焦作品的艺术审美赏析,如分析构图技巧、色彩象征意义等,却未深入挖掘作品与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史” 精神传承的内在关联。面对不同成长背景、知识需求的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实践设计:对于思政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未通过红色美术搭建“ 四史” 认知的阶梯;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未引导其以创作实践传承“ 四史” 精神。这种浅层化、同质化的育人模式,难以契合“ 四史” 教育思辨性、思想性的课程要求,也无法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四史” 的内在动力。
(三)实践融合的维度单一
“ 四史” 教育的核心在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但目前以《中国红色美术史》为载体的教育实践,往往局限于课堂内的作品赏析和理论讲授,缺乏多样化、沉浸式的社会实践平台来支撑这一教育理念。一方面,校园内的红色美术创作和展览活动与“ 四史” 教育实践的结合较为松散,学生参与创作多侧重于艺术技能的展示,而与“ 四史” 的调研、故事挖掘等环节缺乏有效的联动,导致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受限。另一方面,校外进行的红色美术遗址调研、红色文化场馆实践等活动,往往存在组织不够系统、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这些活动未能充分整合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资源,与“ 四史” 教育课程协同联动不足,使得学生难以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深化对“ 四史” 的认知。这种实践维度的单一性,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体验相结合,从而难以实现“ 知行合一” 的育人目标。为了更好地推进“ 四史” 教育,有必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深刻理解“ 四史” 的内涵,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以《中国红色美术史》为载体优化“ 四史” 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协同化课程体系
以《中国红色美术史》的教学内容为核心,推动公共艺术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与“ 四史” 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首先,修订《中国红色美术史》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大纲,明确融入“ 四史” 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将“ 四史” 阶段划分、重大事件、精神内涵等内容,系统融入红色美术作品的讲解逻辑。例如,在讲授 20 世纪 50-70年代红色美术时,关联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工业化起步、农业合作化运动等背景,解析作品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其次,推动课程互嵌与教学内容互补:“ 四史” 教育课程引入红色美术案例,以艺术视角丰富历史叙事;公共艺术课程强化“ 四史” 维度的作品解读,让艺术赏析承载思想教育功能。通过打造“ 艺术+历史” 的协同课程矩阵,实现不同课程在育人目标、教学内容上的协同共进。
(二)深挖育人资源的多元价值
聚焦学生的差异化特点与需求,创新红色美术育人实践形式。一方面,开展红色美术作品的“ 跨维度” 解读教学:针对思政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 从美术看‘ 四史’ 故事” 系列课程,通过《狼牙山五壮士》等作品,梳理党史中英雄群体的牺牲精神;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开展“ 以‘ 四史’ 为魂的美术创作” 工作坊,引导其挖掘“ 四史” 素材进行主题创作,如以脱贫攻坚中的典型人物、场景为原型创作油画、雕塑。另一方面,构建红色美术育人资源库,整合不同历史阶段、艺术形式的作品,分类关联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史” 精神传承等育人要点,为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精准育人提供支撑,真正实现红色艺术资源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
(三)强化实践融合的立体维度
搭建“ 校园+社会” 双维红色美术实践平台,推动“ 四史” 教育实践的立体化发展。校园内,组织红色美术创作大赛、“ 四史” 主题艺术展览等活动,联动“ 四史” 理论课程、艺术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作品创作中调研“ 四史” 故事、挖掘精神内涵,如创作“ 改革开放先锋人物” 系列肖像画时,深入查阅人物事迹、访谈家属,深化对改革开放史的认知。校园外,整合红色文化场馆、美术遗址等资源,开展“ 重走红色美术创作路” 实践调研,组织学生走访延安文艺纪念馆、井冈山革命美术陈列馆等,追溯红色美术的历史根源;联动社区、乡村开展“ 红色美术进基层” 活动,让学生以艺术墙绘、文化宣讲等形式,传播“ 四史” 知识与红色美术文化。通过构建“ 调研-创作-传播” 的实践闭环,实现“ 四史” 教育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践行的转化。
四、《中国红色美术史》赋能“ 四史” 教育的实践成效
(一)学生思想觉悟的显著提升
通过融合教育实践,学生对“ 四史” 的认知深度和情感认同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中,超过 85%的学生反馈,红色美术作品使得“ 四史” 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例如,在赏析《大庆工人无冬天》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后,学生们对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和艰苦奋斗精神有了更加具象化的理解,对历史的感悟更加深刻。此外,学生对于“ 四史” 学习的主动关注和参与红色文化传承活动的比例也实现了大幅增长。在校园的“ 四史” 宣讲团和红色美术创作社团中,学生们自发地挖掘地方红色美术故事,创作出一系列主题作品。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觉悟,也让他们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爱国精神的认同。学生们在宣讲和创作过程中,不仅将“ 四史” 知识内化于心,更将其外化于行,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红色基因在青年学生心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教育载体创新的突破进展
传统的“ 四史” 教育往往以理论讲授和专题报告为主要形式,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然而,通过融合《中国红色美术史》的实践,高校创造性地构建了一种“ 艺术赏析+故事讲述+实践创作”的多元化育人模式。这种模式在课堂内通过深入解读红色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认知红色文化的内涵;在校园内举办主题创作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红色艺术的魅力;在社会层面,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形成了从“ 认知-体验-践行” 的完整育人链条,有效突破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界限。它为高校“ 四史” 教育的载体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推动了“ 四史” 教育从传统的单一灌输模式向多元浸润模式的转变,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三)红色文化传承的长效深化
在参与红色美术相关“ 四史” 教育活动中,学生们不仅成为了红色文化的学习者,更逐渐成长为主动传播者和传承者。校园内,红色美术创作成果显著,累计创作出数百件以“ 四史” 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作品,其中部分优秀作品已入选地方红色文化场馆,得以展示与传承。校园外,学生们积极参与社区红色墙绘、乡村“ 四史” 文化建设等实践活动,将红色美术与“ 四史” 知识带到基层,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红色文化。这种传承实践不仅有效地扩大了“ 四史” 与红色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范围,而且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构建起了一套长效的红色文化传承机制。通过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播,红色基因得以在青年一代中持续传承,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
结束语
以《中国红色美术史》为载体的高校“ 四史” 教育实践,通过挖掘艺术与历史融合的价值逻辑,破解课程协同、育人深度、实践维度等现实困境,构建起“ 课程协同+资源深挖+实践立体” 的育人体系,实现了学生思想觉悟提升、教育载体创新、红色文化传承深化的多重成效。未来,需持续深化艺术与“ 四史” 教育的融合探索,完善协同课程机制、创新育人实践形式,让红色美术更好地赋能“ 四史” 教育,培养更多兼具历史视野、艺术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推动“ 四史” 文化与红色美术传承在高校乃至社会层面的长效发展,为文化自信建设与思政育人工作注入持久的艺术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超“. 四史” 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38(12):72-74+77.
[2]张晓芳.基于思政第二课堂的大学生“ 四史” 教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38(12):99-10
[3]金雨青,洪书源.高校“ 四史” 教育思维方式转换的路径建构[J].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25,(03):42-45.
[4]孔敏.“ 四史” 教育背景下红色文献育人协同机制研究——以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共建为例[J].四川档案,2025,(03):20-22.
[5]石月.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 四史” 教育融合路径与实效性研究[J].才智,2025,(18):25-28.
本文为 2022 年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项目:百年红色美术融合高校“ 四史” 教育研究与实践—-以《中国红色美术史》课程为例 立项编号
JXJG—2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