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轨道交通工程竣工测绘数据与BIM模型融合方法研究

作者

李牧林 黑文博

身份证 410881199603187791,身份证 410324199012222554

引言

轨道交通工程作为系统性极强的基础设施,其建设周期长、参与单位多、工序繁杂,在竣工交付阶段需要实现工程信息的全面归集与有效管理。传统的竣工测绘方式以平面图纸、文字描述及断面数据为主,虽能满足基本的验收需求,但在面对数字化、精细化的运维管理要求时,其信息表达维度与精度已显不足。随着BIM 技术的广泛应用,轨道交通工程从设计、施工至运营各阶段的数据逐步实现数字化集成,特别在施工与竣工阶段,如何将实测数据无缝嵌入BIM 模型,使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工程实际建成状态,成为BIM 应用深化的核心问题。

一、轨道交通工程竣工测绘数据的特性分析及其BIM 集成需求

轨道交通工程的竣工测绘数据主要包括点位坐标、轴线线形、结构边界、管线分布、附属设施位置等,其数据采集形式涵盖传统全站仪测量、GPS 坐标采集、激光扫描建模、无人机航测等多种方式。数据呈现上具有二维与三维并存、属性信息不完整、格式分散等特点。而BIM 模型作为参数化的三维信息集成平台,强调构件语义定义、属性扩展与构造逻辑一致性。二者融合的前提是实现几何空间信息与语义属性信息的精准对接,构建反映工程实际状态的可视化信息模型。从需求角度看,轨道交通竣工BIM集成主要围绕四类数据需求展开:其一是结构精度需求,要求模型构件能与实测数据在空间位置与尺寸上高度一致;其二是语义匹配需求,要求测绘数据能与BIM 构件的类别、编号、功能等属性进行正确映射;其三是数据格式兼容需求,要求测绘数据与BIM 平台间具有统一的数据接口与传输协议;其四是模型更新需求,要求能以竣工测绘数据对设计模型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校核与修正。以上需求决定了竣工测绘与BIM 融合不仅是几何信息的拼接,更是语义、时序与结构信息的深度统一。

二、竣工测绘数据与BIM 模型融合的技术关键与难点剖析

实现测绘数据与BIM 模型的高效融合需跨越多个技术障碍,首先是坐标系统的不一致性。测绘数据通常基于国家或地方坐标系统,BIM 模型则可能采用局部工程坐标,若无统一转换机制将导致构件空间错位。其次是数据格式与标准的不兼容,测绘成果多以DWG、SHP、XYZ 等格式存在,而 BIM 平台使用 IFC、RVT、NWD 等结构化模型文件,需通过数据中间件或格式转换工具进行重组。再者是属性信息的语义差异,测绘数据以点、线、面为单位描述地理实体,而BIM 模型以构件为基本单元承载多维信息,二者间缺乏直接映射通道。此外,误差控制与精度匹配也是核心难点。竣工测绘数据来源多样,其精度等级与采集方法差异较大,需设定统一的融合误差阈值,确保构件位置调整在合理范围内。

三、测绘数据与BIM 融合的流程构建与方法体系研究

竣工测绘数据与BIM 模型的融合可分为五个主要步骤:第一步为数据预处理,包括坐标系统统一、格式标准化及原始数据清洗,确保数据输入具备融合条件;第二步为几何对接,通过点云建模、线型还原、结构重构等手段,将实测数据转换为BIM 平台可识别的几何对象;第三步为语义映射,构建测绘数据元素与BIM 构件之间的属性关联规则,如基于构件编号、构造类型、空间位置进行自动匹配;第四步为模型修正与更新,在原设计模型基础上对空间位置、尺寸、节点关系进行调整,以反映实际建成状态;第五步为融合验证与成果输出,通过模型精度比对、构件属性校核、交付文档编制等手段确保融合结果符合竣工数据交付标准。在方法上,应重点采用三维点云处理与构件识别技术,如基于点云拟合的墙体边界识别、隧道衬砌圆弧匹配等;引入基于规则的语义解析与映射机制,如采用Ontology本体构建BIM 构件库与测绘元素词典的对应关系;应用IFC 数据接口技术,实现平台间的无缝数据交互。此外,在处理大体量数据时,还需借助云平台与并行计算实现高效处理,提升融合效率与模型实时响应能力。

四、典型轨道交通工程BIM 融合案例分析与效果评估

以某地铁 3 号线区间工程为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与无人机影像测绘获取隧道内外结构、管线布设及附属构筑物的高精度数据,总采集点云量达15 亿点,精度控制在±2cm 以内。项目团队通过数据清洗与格式标准化将测绘成果导入BIM 平台,采用构件拟合算法与预设语义规则对通风井、接触轨、轨道板等构件进行精准还原与语义挂接,在原BIM 模型基础上实现结构线形、构件尺寸与空间位置的同步更新。融合后模型被用于工程竣工验收、移交文件编制及后续设施管理平台搭建。通过比对测绘成果与BIM构件数据的几何精度,误差在 ±3cm 以内,满足交通行业BIM 交付标准要求。

五、轨道交通竣工数据BIM 融合的制度保障与发展建议

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还需构建完善的制度与标准体系保障轨道交通工程竣工测绘数据与BIM 模型的融合落地。首先应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与交付标准,对测绘精度、数据格式、构件分类、语义规则等作出明确规定,实现各参与方对融合流程的标准化理解与执行。其次,应设立项目级数据融合管理机制,明确设计、施工、测绘、BIM 管理等单位职责与数据流转流程,推动项目全过程协同建模。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出台专项技术导则或行业标准,鼓励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强制实施竣工BIM 交付,并建立第三方数据融合审查制度,提升工程数字化质量。在人才保障方面,应加快复合型测绘与BIM 人才的培养,推动高校与行业组织开展数据融合相关课程与培训,提升工程一线人员融合实施能力。

结论

轨道交通工程竣工测绘数据与BIM 模型的融合,是实现工程数字化交付与精细化运维的核心技术路径。本文系统分析了测绘数据特性与BIM 集成需求,明确了坐标转换、语义映射、几何拟合与模型修正等关键技术环节,并在典型案例中验证了融合流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表明,通过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数据融合体系,不仅能提升竣工数据的精度与完整性,还能为BIM 模型赋予真实反映工程状态的能力,有效推动轨道交通工程从“建得好”向“管得好”转变。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融合标准制定、平台互联互通与新技术集成应用,全面提升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实现智慧运维与城市轨道交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国华,匡嘉智.轨道交通项目 BIM+GIS 系统探讨[J].中国勘察设计,2016,(01):72-75.

[2]汤栩懿,汤继新.基于 BIM 和 GIS 的智慧城市在轨道交通应用的思考[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18):73-76.

[3]夏永俊,李楼,刘全海.城市轨道交通 BIM 与 3DGIS 结合应用研究[J].城市勘测,2019,(0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