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视角下EPC总承包模式工业产业园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实践与创新
吴海娜
珠海华金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519090
引言
EPC 模式虽能提升产业园项目建设效率,但其集成性加剧了业主造价管控难度。某电子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 71.3 万 m2 ,EPC 合同额 28.96亿元)在机电安装(6.18 亿元)、污水处理等环节面临典型挑战。本文结合该项目实践,探索业主主导的全过程造价管控创新方案,对保障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EPC 模式下工业产业园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EPC 模式下,设计、采购、施工由总承包方统一组织实施,减少了多方协调带来的沟通成本,但也形成了业主方在信息掌握上的劣势。核心特征表现为责任集中、信息依赖、变更影响大、采购占比高。,设备采购占比高达 60% ,且对洁净度、防微振等有严苛要求,设计施工耦合度高,任何环节偏差均易导致造价失控,凸显了全过程精细化管控的必要性。工业产业园项目除了具有工期集中、结构单一但设备工艺复杂的特点,对生产环境控制(如恒温恒湿、防尘、防震、排污等)要求高,这些要求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均会产生额外费用,且一旦遗漏或变更,补救成本巨大。
二、工业产业园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困境
2.1 设计阶段控制失效
在EPC 模式中,设计由总承包方主导,业主方对设计方案优化的掌控力相对有限。部分总承包方在投标阶段为降低报价而压缩设计深度,导致施工中出现大量补充设计和变更签证,加大造价风险。
2.2 采购成本失控
工业产业园项目中设备和材料采购占总造价比重大,受市场价格波动、供货周期等因素影响,采购成本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EPC 合同中,如果未明确价格调整机制,成本上涨风险容易转嫁给业主。
2.3 合同履约争议
EPC 合同涉及设计、采购、施工等多个环节,合同条款复杂。一些业主方在合同谈判中缺乏针对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细化条款,如变更审批流程、材料替换标准等,导致履约过程中易出现争议。
2.4 信息滞后引发偏差
尽管信息化管理在建筑领域得到推广,但不少产业园项目在全过程造价管理中仍停留在传统的表格统计与线下审批阶段。数据传递滞后、信息整合困难,导致业主方难以及时掌握造价变动情况,缺乏基于实时数据的决策支持。这种滞后性不仅影响成本预警,还会影响进度和质量的统筹控制。
三、业主主导的创新对策与实践成效(以某电子电器产业园为例)
3.1 设计前端介入与成本限额刚性约束
在项目前期可研与初设阶段即介入设计管理,明确功能需求、工艺布置及设备规格要求,并设定成本控制红线,形成《业主需求说明书》及《关键成本限额指标》(如单方造价≤3780 元 /m2 ,其中机电单方造价≤870 元 /m2. );引入第三方BIM 协同审图,可提前消除管线综合碰撞161 万元返工风险;对关键工艺方案组织价值工程研讨会,在满足核心功能前提下优化非关键区域设计(如 200m3/d 规模的三效蒸发器改MVR 蒸发器,节约338 万元)。
3.2 动态调价 + 战略集采采购机制
针对产业园项目采购环节占比高的特点,引入动态成本监控体系,将市场价格信息与合同价格进行实时对比。一方面,通过分阶段采购、锁价协议等方式降低价格波动风险,如钢材、铜缆、预应力管桩等大宗材料采用“基期价+浮动”调差模式(本项目采用 ±3% 风险分担调差机制,节约7338万元);另一方面,利用集团优势,搭建战略供应商库和电子招采平台。对于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材料(如电缆桥架、灯具、阀门),由业主方主导,联合本项目及其他项目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发挥规模优势。
3.3 精细化合同 + 绩效联酬监管体系
在合同详细规定设计变更审批流程(明确业主审批权限与时限)、材料设备替换的“同等或更高标准”的具体判定依据(需提供原厂证明、第三方检测报告)、工程款支付与关键节点进度及质量验收严格挂钩等。同时,聘请造价咨询机构作为业主的独立造价顾问,全程驻场,深度参与变更签证的费用审核、材料设备认质认价、期中付款审核。(如审核进度款发现电缆虚报 20% ,扣减30 万元),避免进度款超付风险。针对EPC 总承包方,业主可在合同中引入绩效考核制度,将造价控制、工期、安全和质量等指标与奖惩挂钩。对超额完成造价节约目标的总承包方给予奖励,对造成超支的情况进行经济处罚,以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造价管理目标的实现。
条款创新对比如表1:
表1:

3.4 BIM+IOT 动态监控平台
结合BIM 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设计方案、采购计划、施工进度和成本消耗进行综合分析,预测潜在造价风险并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同时整合历史项目数据、市场价格信息,为业主在审批变更、材料认价、处理索赔时提供数据支持和方案比选建议。主导建设基于云的“EPC 项目全过程造价协同管理平台”,强制要求总包、监理、造价咨询等参建方接入。要求承包方提供满足LOD 400 标准的施工图BIM 模型,并将工程量清单、合同单价、变更信息、材料设备价格等成本数据与BIM 构件关联。开发轻量化模型浏览器供业主管理者随时查看模型及关联造价信息。在关键材料堆场(钢筋、电缆)安装 RFID 标签或智能地磅,在主要施工机械安装 GPS/传感器。实时采集材料进场量、消耗量、机械台班数据,自动传输至平台。平台自动对比计划工程量/成本 (BIM 模型关联预算)与承包方申报量/价或者实际消耗量。当出现异常偏差时,系统自动向业主管理者发出分级预警。同时,将信息化平台与合同、支付、绩效等管理模块联动,提高造价管理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实现精细化的成本控制。
四、结论
EPC 总承包模式在产业园项目建设中具有集成化、效率高的优势,但全过程造价管理仍面临设计变更频繁、采购成本波动、合同履约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等困境。业主通过创新实践建立动态化管控机制(如材料价格 13% 风险分担),结合设计前端介入与精细化合同管理(如变更率从行业均值5%降至 2.2% )和全生命周期优化(高效设备降低运维能耗来节约成本),显著提升投资效益,在 EPC 项目中实现造价精准管控。未来需深化BIM+IOT 技术应用,构建标准化管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 张宏伟. EPC 模式下全过程造价控制研究[J]. 建筑经济, 2021, 42(4): 45-49.
[2] 余昊达.工业厂房改造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研究——以某工业厂房改造工程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24):37-39.
[3] 曾锋.对于 EPC 工程总承包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结合的探讨[J].散装水泥,2024,(06):212-214.
[4] 赵振杰.建筑项目 EPC 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有关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4,(14):97-99.
[5]杨丹.智能建造背景下 BIM 技术在工程造价行业的应用[J].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4,(0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