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路径研究
罗明
长春市实践教育学校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实践技能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使命,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出台后,其于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可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却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形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待通过系统性的课程开发与实践创新促使其落地生根。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挑战
(一)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与智能化快速发展致使青少年易现劳动意识淡薄、动手能力弱化等现象的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之举,有着能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以及弥补传统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短板之效,且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之事,可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具备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之功。
(二)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是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匮乏,将之视作“副科”或课外活动,缺系统性课程规划之况;其二是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欠佳,诸多教师乏劳动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指导能力之态;此外还有家庭和社会对劳动教育认知存偏差之状,部分家长过度保护孩子而忽视劳动习惯培养之举,以及社会资源整合不足限制劳动教育实践空间之形。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框架
(一)课程开发原则
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技能、习惯及精神为核心的素养导向下,将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予以有机融合;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重视实践体验的实践性与生活化要求下,课程内容要让学生于参与家务、校园、社会劳动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所秉持的层次性与阶段性原则,设计梯度化课程内容,即低年级着重劳动意识启蒙,高年级侧重劳动技能提升与职业认知;秉持打破学科界限的综合性与融合性原则,把劳动教育和科学、语文、艺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跨学科应用能力。
(二)课程框架构建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基本劳动能力并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学段目标依学生年龄特点细化,像小学低年级目标是掌握诸如整理书包、打扫个人卫生等简单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初中阶段目标是参与社区服务、学农实践等来培养社会责任感;构建起“基础型 + 拓展型 + 创新型”三级课程内容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中基础型课程含自我服务劳动、校园常规劳动,拓展型课程含职业体验、社区服务、农业实践,创新型课程含科技小制作、劳动创意设计等以激发学生劳动创新意识;采用“课堂教学 + 实践活动 + 主题项目”相结合方式的课程实施方式,课堂教学以劳动知识讲解、技能示范为主,实践活动含校园劳动周、家庭劳动日、社会劳动实践月等,主题项目如“校园种植园建设”“社区环境美化”等让学生于项目中承担责任、合作完成任务。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 “家校社” 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需做到以下方面:学校主导层面,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课程计划且配备专职或兼职劳动教育教师,还要定期开展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同时设立劳动教育学分制度以将学生的劳动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家庭赋能方面,通过家长会、家庭劳动指南等方式引导家长重视劳动教育,进而合理分配家务劳动任务,比如让学生每周参与2 - 3 次做饭、洗衣等家务来培养其家庭责任感;社会支持层面,政府部门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并开放企事业单位、农场、社区服务中心等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企业可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过程,社区组织“邻里互助劳动”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
(二)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应从以下两点着手:校园实践基地建设上,要建设校园种植园、手工制作室、创客空间等为学生提供常态化的劳动实践场所,例如小学可开辟“班级责任田”让学生分组负责种植蔬菜、花卉并记录生长过程,中学可建立“校园维修队”使学生参与桌椅修理、水电维护等劳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与农业合作社、工厂、科技馆等合作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学农实践(如播种、收割)、工业参观(如了解产品生产流程)、科技劳动(如机器人组装)等活动以拓宽劳动视野。
(三)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可从以下几处落实: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方面,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劳动日志、教师观察记录、同学互评等方式开展,结果性评价侧重劳动成果的质量,如手工作品、实践报告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方面,由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同学共同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比如家庭劳动表现由家长评价,社区服务表现由社区负责人反馈;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升学推荐的参考依据,同时借助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进而改进劳动行为。
(四)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素养
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可从如下途径进行:加强师资培训方面,开展劳动教育专项培训,其内容涵盖劳动教育政策解读、课程设计方法、实践指导技巧等,且组织教师到劳动教育示范校参观学习以借鉴先进经验;组建教研团队方面,成立劳动教育教研组并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开发融合性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四、结语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来推动,要凭借科学的课程设计、多元的实践路径以及完善的保障机制,方能让劳动教育切实走进学生生活,进而培养出具备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而且未来还得不断去探索劳动教育与时代发展的结合点,比如融入人工智能劳动、绿色劳动等新内容,以使劳动教育一直保持活力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张琼,李晓华.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高质量建设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14):43-48.
[2]王章伟.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实践反思与路径优化[J].教育观察,2023,12(29):82-85.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3.29.001.
[3]程丽萍. 校园安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评《中小学安全教育手册 : 学 科 教 学 融 合 框 架 、 路 径 与 示 例 》 [J]. 安 全 与 环 境 学报,2023,23(09):3379-3380.
作者简介:罗明(1978.8—),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现任长春市实践教育学校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