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防渗加固中的应用

作者

郑桂莲

黑龙江佳木斯 身份证号码:412328197709081024

引言: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水电工程作为调蓄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与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不少工程建设年代久远,设计标准偏低,且运行中受到地质条件演化、结构老化、泄洪冲刷、水压荷载反复作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坝基渗流、管涌、裂隙发展、坝体变形等病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工程运行安全与调控功能的充分发挥。传统防渗加固手段多依赖黏土反滤、混凝土衬砌、钢筋水泥灌浆等工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渗流、封堵裂隙,但存在施工周期长、适应能力差、长期耐久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化工程对快速、高效、绿色、可持续施工的要求。为此,基于材料科学快速发展的背景,大量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被引入水利工程防渗加固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

一、高分子注浆材料在渗流通道封堵与裂隙加固中的应用优势与成效分析

高分子注浆材料因其优异的可扩散性、低黏度、强黏结力与良好的力学强度,成为当前水利工程渗流问题处理中最为常用的新型材料之一。该类材料主要包括聚氨酯注浆液、丙烯酰胺类注浆剂、有机硅材料以及可控膨胀型高分子复合注浆液等。其原理主要通过注浆系统将材料送入渗漏部位或裂缝内部,在水化或化学反应条件下迅速膨胀、凝固并填充孔隙,从而实现封堵通道、提高结构密实性与止水效果。与传统水泥浆液相比,高分子注浆材料具有反应速度快、适应性强、注入阻力小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微细裂缝、多渗漏通道及不规则结构加固。工程实践表明,在拱坝、重力坝、输水洞等重点部位应用高分子注浆修复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渗流量,提升结构稳定性。

二、膨润土防水毯与土工膜在表层防渗与渠道防护中的复合应用机制

膨润土防水毯(GCL)作为一种天然膨胀土复合型材料,由膨润土颗粒夹覆于无纺布或编织布中,通过针刺或粘结工艺形成具有良好防水性能的柔性毯体。该材料遇水膨胀形成高粘度凝胶,可有效阻隔水分渗透,广泛应用于水库边坡、渠道、调蓄池与地下结构的表层防渗处理中。相比传统混凝土衬砌或黏土夯实,GCL具有重量轻、施工简便、柔顺性好与可适应变形的优势,特别适用于不规则地貌或沉降敏感区。在实际工程中,常与HDPE土工膜或三维植被网联合使用,构成“膜+毯”复合防渗系统,既能提高整体防渗性能,又可兼顾抗紫外老化与表面绿化需求。

三、纳米材料与智能感应材料在微裂缝自愈与结构监测中的潜力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因其粒径微小、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强等特点,被逐步引入水利工程防渗加固领域。纳米硅、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铝等材料能够在混凝土孔隙中实现高效填充,提升基体致密性与抗渗能力。其中,纳米硅材料可作为水泥的活性掺合料,在水化过程中促进C-S-H凝胶生成,弥补裂缝微孔,提升抗渗系数和耐久性。研究表明,纳米掺合料可使混凝土渗透系数降低 1~2 个数量级,显著提升抗裂与抗压能力。此外,纳米管材料、纳米纤维增强剂在修复老化混凝土结构中表现出良好补强作用。除了纳米填充外,近年来兴起的智能感应材料也为防渗与监测一体化提供了技术基础。自愈型水泥基材料通过在基体中加入微胶囊或矿物添加剂,可在裂缝出现后自动释放修复因子,诱发裂缝处再次发生凝胶反应,实现多次自愈功能。

四、新型水泥基材料在结构加固与复合防护中的工程实践探索

传统水泥材料在水利工程中广泛使用,但在高渗透、高腐蚀环境中存在性能下降与老化开裂的问题。为克服这一难题,科研人员研发出多种性能优良的新型水泥基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HPC)、自密实混凝土(SCC)、纤维增强混凝土(FRC)、硫铝酸盐水泥与活性地聚合物材料等。这些材料具备高强度、高抗渗性、高致密度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适用于压力管道、地下隧洞、涵闸结构等渗水风险大的重点部位。在加固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可作为复合衬层,结合喷射施工工艺覆盖原有渗漏面,形成致密封闭的防渗层,显著提升结构承压能力。纤维增强材料如聚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和钢纤维的加入,可有效阻止裂缝扩展与提高抗拉性能,适合用于地震区与强变形区域结构修复。

五、材料集成协同与绿色防渗体系构建的综合策略探讨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由于地质条件、结构形式与运行功能的多样化,单一材料往往难以满足全场景、多目标的防渗加固需求。因此,建立多材料协同应用与集成优化的复合体系显得尤为关键。一方面,应根据工程渗漏病害类型、位置与成因,匹配不同功能的新型材料组合,如“高分子注浆+纳米复合材料”适用于微裂缝修复,“膨润土毯 i 复合土工膜”适用于渠道与边坡表层防渗,“智能感应材料+高性能混凝土”适用于结构主动监测与加固。另一方面,应加强施工工艺与材料性能的适配研究,提升注浆均匀性、防水接缝处理与接口黏结质量,避免界面渗漏与材料劣化。

结论:

新型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防渗加固中的应用正逐步展现出高性能、广适应与智能化的显著优势。本文系统分析了高分子注浆材料、膨润土复合体、纳米与智能材料以及新型水泥基材料的构成特性与工程应用效果,指出新型材料在封堵渗漏、加固结构、延长寿命与提升工程运行安全方面具备重要价值。研究表明,结合工程特点进行多材料集成应用,优化施工工艺与提升环境适应性,是提升防渗加固水平的关键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新型材料基础性能研究、构建材料数据库与施工标准体系,推动智能监测与绿色理念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安全保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丽春.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和施工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02):145.

[2] 许晓东.水泥粉喷搅拌桩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J].广西水利水电,2004,(01):40-42.DOI:10.16014/j.cnki.1003-1510.2004.01.012.

[3] 于喜三,吕宜成.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组合防渗新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吉林水利,2004,(09):9-10+12.DOI:10.15920/j.cnki.22-1179/tv.2004.0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