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公用工程中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集成应用与效能评估

作者

童兴勇

身份证号:532129198610160555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和地表硬化面积日益增加,城市雨水径流量显著上升,城市内涝、黑臭水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市政公用工程为切入点,系统论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集成应用路径,深入评估其对城市雨洪管理、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的实际效能,旨在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市政工程绿色升级提供参考。

一、市政公用工程中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技术体系与集成路径

市政公用工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实施领域,其技术体系涵盖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人工湿地、雨水调蓄池、植被缓冲带等多种雨水管理与生态修复措施。透水铺装作为地面硬化区“还地于水”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空间,通过透水砖、孔隙沥青、碎石基层等材料和结构,实现雨水的快速下渗与暂存,减缓径流峰值,减少地表积水。绿色屋顶利用屋顶空间种植草本或灌木植物,结合轻质基质和排水层,有效拦蓄降雨、降低屋顶热负荷,提升建筑节能和生态美观性。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多布置于小区庭院、广场边缘、城市绿地等地势低洼处,通过土壤过滤、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实现雨水初步净化与慢排缓释。人工湿地技术则在排水末端或公园、水体周边构建大型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进行深度净化和生态修复。雨水调蓄池、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则配合道路、管网和绿地系统布设,起到分区调蓄和水质提升作用。市政工程的空间多样性和功能复合性为多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和空间嵌入提供了良好基础。在实际项目中,需结合城市气候、地形、地质、用地性质和建设条件,制定多技术协同的集成化设计方案,强化“源头减排—过程调控—末端治理”全流程协同效应,最大化系统的雨洪调控与生态服务能力。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系统集成设计原则与协同机制

海绵城市技术的集成应用需坚持系统性、科学性与适应性的设计原则。首先,应根据城市降雨特性、地块面积、土地利用功能和下垫面类型,合理配置各类技术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功能分区,避免“千城一面”和单一措施的低效叠加。其次,注重设施间的空间耦合与功能互补,如透水铺装与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与人工湿地等,通过串联、并联、网络化布局实现不同技术环节的雨水收集、暂存、净化与缓释的功能协同。集成设计还需充分考虑排水安全、交通便捷、绿地景观与市政管网的兼容性,平衡生态、功能与经济性要求。雨水管理设施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可通过海绵城市模型模拟、降雨径流分析、系统动力学仿真等数字化手段实现精细化调控。设施运行管理需引入实时监测、智能调度等信息化平台,动态调节设施运行状态,实现系统弹性和自适应能力提升。协同机制方面,鼓励市政、园林、环保、社区等多部门联合设计和综合管理,推动设施建成后全生命周期的运行、养护和绩效考核,保障技术集成应用的长期效能和可持续运营。

三、集成技术在典型市政空间的应用实践与工程效能

在城市道路与广场空间,透水铺装与下沉式绿地协同应用,不仅能显著提升地表渗透与雨水调蓄能力,还能有效抑制高温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小气候。研究与监测数据显示,透水铺装道路能减少 40%60% 的径流总量,雨洪峰值减缓 20%35% ,有效缓解短时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住宅小区与公园绿地则适宜大面积布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和绿色屋顶,实现雨水收集、生态净化与景观提升多重目标。雨水花园可去除 60% 以上的悬浮物和部分重金属、营养盐,提升小区水环境质量。公共建筑和商业综合体推广绿色屋顶与雨水利用系统,不仅增强建筑自身的雨水自循环能力,还可实现屋顶降温、节能减排和城市绿量提升。通过对多座试点城市工程效能监测发现,系统集成应用后,城市暴雨径流系数下降、地表径流污染负荷削减,市政设施抗灾能力和生态服务价值明显增强。人工湿地等大型末端净化设施在水质改善、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效果突出,为黑臭水体治理和城市水体生态恢复提供有力支撑。各类技术的协同集成大大提升了城市空间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弹性,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效能评估方法与提升机制探讨

科学的效能评估体系是海绵城市技术集成应用的重要支撑。评估内容应涵盖雨洪调控能力、水质净化效率、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效益与社会认知等多维指标。常用方法包括实地监测与数值模拟、降雨径流分析、水质指标对比、设施运营成本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等。通过建立多因子绩效评价模型,对技术措施在不同降雨情景、地块类型和运行阶段下的效能进行量化比对。近年来,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的设施运行监测与智能化管理系统逐步普及,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远程调度和动态绩效评估。效能提升机制方面,应强化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设施养护、运营与更新,防止“建而不用”或“管而不精”现象。推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精细化与智能化管控,提升系统整体运行效能。加快建立标准化、模块化的技术体系,推广高性能、低维护、适应性强的新型材料与结构,促进市政公用工程与生态环境设施的深度融合。推动社会公众参与海绵城市设施认知、体验和维护,增强项目社会认同感和公众环保意识,形成政府、企业、社区和市民多元共治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五、结论

市政公用工程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集成应用的核心载体和创新阵地。本文系统梳理了市政领域多种海绵城市技术的集成路径与协同机制,深入分析了各类技术在典型市政空间中的应用实践和工程效能。研究与工程实践表明,基于系统思维和全流程集成的技术应用,是实现城市雨洪调蓄、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多目标协同的有效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智能化运营,推动标准化、数字化与模块化建设,加强跨部门协同与公众参与,不断提升市政公用工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和适应力。建议加快总结各地工程经验,完善集成技术体系和效能评估标准,积极推动海绵城市理念在全国范围的深化应用,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目标实现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柳,李小英,王莹,等.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设施优化设计与运行调度研究进展[J].水资源保护,2025,41(01):140-149.

[2]张萌.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公众偏好及支付意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4.DOI:10.27409/d.cnki.gxbnu.2024.002534.

[3]符荣松.重庆市某典型片区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23.DOI:10.27670/d.cnki.gcqdu.2023.00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