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协同赋能启童蒙,校家社力塑新人

作者

赵琳茜

浦江县园区小学

“双减”政策着力降低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学习压力,但教育工作仅依靠学校的一方力量是无法很好地全部完成,还需要家庭、社区的配合协助,形成校家社共育的合力。作为一名小学低段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分析“双减”背景下校家社共育的实践途径。

一、校家社共育对学生的意义

“双减”政策提出了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学习负担,为更好落实这一政策要求,家长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帮助学校顺利落实“双减”政策中的相关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共同参与学生教育能综合多方优势,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途径

(一)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品质的关键,家长应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塑造学生的道德和品格。首先,家长应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功利想法,认识到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家长给予的支持和关注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2]比如,孩子即将踏入小学校园,家长可以聆听学校老师的有关幼小衔接的讲座,减少焦虑,听后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入学用品。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兴趣,找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不能过度打击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尽量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家长身体力行教授孩子各种技巧。其次,家长要主动和孩子沟通,例如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管理、排解不良情绪。当孩子遇到生活、学习中的挫折时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鼓励孩子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学校和园区的教育活动,和其他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心得,为孩子营造轻松的家长氛围。

(二)书香润心,亲子共读,打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在学习方面,低年级的孩子增加识字量尤为重要,学校里我们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比如阅读周,课本剧等等,我们学校也和家长达成共识,多多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因此我们每天都会有半个小时的亲子共读时光,激发孩子对阅读热情,并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学习的重视。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家长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孩子能从家长的反馈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长期发展下去有利于培养孩子爱阅读,不断进步的意识。

完善学校课程,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

德育为先,形成教育合力

(四)利用社区资源,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孩子的入学第一课很重要,我们开展“家校社三级备课制”,语文课本中第一课就是《我是中国人》,在上课的同时,我们进行学科的融合,道德与法治一上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向国旗敬个礼》,通过教学,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认识国旗、国歌。家庭方面,家长带领孩子观看爱国红色,阅读绘本等。

2.课程多样化,共绘教育蓝图

学校要关注小学低年级学段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制定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选修课、艺术课、科学实验课等,给学生更多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与之匹配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多种素质。各学科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科目课程之外,还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比如我们有木艺课程,绗缝课程等,在课堂中设置团队合作的题目类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校为了加强低段孩子的法治意识,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引入法治讲堂,例如邀请检察院工作人员到校进行普法宣传,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学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让学生亲自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分组行动完成环保任务。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实践活动结束之后,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讲出自己对环保活动的看法,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2 宝a卡

学校策划公益、文化传播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交流,学校根据学生们的反馈确定下次主题重点,如此一来能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感,增加学生和社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以下是学校利用社区资源,组织二年级学生们参加当地革命遗址,学习当地历史,追寻先辈足迹。

(五)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往成绩是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标准,评价机制影响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方向,完善评价机制有利于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及时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

首先,在双减政策下小学低段不能有书面测评,因此,我们学校就进行非纸笔化测评,采用多元评价,和传统评价不同,从学生的五育出发,关注学生个性、兴趣、合作等能力,可采用口头表达、动手操作等多种考评手段,综合了解学生能力。

其次,进行个性化评价。每个学生擅长的内容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化差异,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增加个人特长、创造力、兴趣等,既要学习传统评价的优势,也要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教师定期评价并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在钉钉里进行综合评价,家长也可以随时关注孩子在校表现。

结语:

“双减”政策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要求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学生学习压力,肯定家长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的价值。我校在今后教育教学中,学校会主动和家庭合作,相互分享教育理念,共同进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孩子走出课堂,亲近社会这一本教科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低段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多种素养。

参考文献:

[1]边玉芳,张馨宇.新时代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23(2):40-46.DOI:10.3969/j.issn.1006-9860.2023.02.006.

[2]刘建红,武永耿,高紫璇.新时代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探析及价值[C]//商洛市第二届家庭教育与家庭心理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4.

[3]宋晔,李倩倩.三位一体:"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空间探究[J].中小学德育,2025(1):11-15.

[4]殷飞,缪建东.建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实践体系——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发展研究, 2023, 43(6):26-34.DOI:10.3969/j.issn. 1008-3855.2023.06. 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