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电力系统稳定性调控策略研究

作者

王涛

身份证:411222199004129555

引言

近年来,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结构转型需求的不断加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地接入到各级电力系统中,构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本文以系统稳定性为研究核心,从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出发,系统探讨稳定性面临的挑战,并围绕多种新型调控技术与策略展开分析,旨在为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电力系统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一、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挑战分析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使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突出,表现为频率、电压和暂态稳定性下降。首先,新能源通过电力电子接入,削弱系统惯性,负荷突变时频率跌落加剧,对调频响应提出更高要求。其次,风光出力波动性强,易引发电压扰动,而新能源场站多缺乏电压调节能力,传统励磁调节难以支撑,电压稳定性削弱。同时,潮流非线性增强,电压崩溃风险加大。再次,电力电子设备响应快但缺乏惯性与阻尼,难以应对突发故障,易导致系统振荡。需构建灵活高效的调控机制,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二、源网荷储协调控制技术在稳定性调控中的应用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传统集中式调控已难以满足需求,需构建源网荷储协调控制机制。源侧应推动新能源具备调频调压能力,利用虚拟同步发电技术(VSG)模拟惯性特性,提升频率稳定性;风光系统应优化控制策略,增强电网支撑能力。网侧应发展柔性输电技术 ,实现跨区调节与潮流优化。负荷侧通过需求响应与负荷侧储能参与调控,关键时刻可快速削减或转移 负荷,维持动态平衡。储能系统具备快速响应特性,是实现一次调频与电压支撑的关键。通过统一 平台协 荷储各方联动,增强系统应对扰动的能力。

三、虚拟同步发电与先进控制算法的融合创新

虚拟同步发电技术作为增强电力电子设备电网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算法赋予电力电子接口设备类同步发电机的惯性、阻尼与调频特性,使其能够在系统扰动时自动提供惯性响应与稳定支撑。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广泛部署虚拟同步发电装置有助于重建系统惯性,提高频率稳定性。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控制算法被引入到电力系统稳定性调控中。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模型可对新能源出力进行高精度预测,从而优化备用容量配置与调度计划;强化学习算法可用于构建自适应控制策略,提升新能源系统对复杂扰动的自学习与自恢复能力;多目标优化算法则可在系统经济性与安全性之间实现更优的平衡。这些先进算法与虚拟同步发电技术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控制器的自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也为构建更加灵活可靠的新能源系统调控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电力市场机制与稳定性调控策略的协同设计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背景下,传统以物理参数为核心的稳定性调控策略亟需与电力市场机制实现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市场驱动的稳定性辅助服务体系。现行电力市场在调频、调压与备用资源方面缺乏对新能源与储能的充分激励机制,制约了新能源参与系统调控的积极性。因此,应建立覆盖惯量响应、快速调频、无功支撑与黑启动等辅助服务的市场机制,并根据参与者的服务能力与响应速度给予合理补偿。例如,引入惯量市场机制,为具备虚拟惯量特性的新能源或储能设备提供经济激励;建设调频容量市场,确保在高峰时段新能源波动引发的频率波动能够迅速平抑;优化现有容量电价机制,使调节性电源与负荷响应资源获得合理回报。通过政策引导和价格信号,提升各类资源参与系统调控的主动性,有助于构建成本可控、资源丰富、响应高效的调控体系,从而从根本上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水平。同时,市场机制应与实时监控和调度技术联动,确保市场行为不会引发系统运行风险,实现市场与安全的协同发展。

五、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稳定性分析与评估体系

在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的趋势下,传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已难以全面反映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因此亟需构建适应新能源接入特性的稳定性评估与控制框架。首先,应发展基于时域与频域融合的新型稳定性指标体系,如广义频率稳定指标(GFRI)、动态电压裕度(DVM)与综合运行风险指数(ORRI)等,以量化系统在不同扰动下的鲁棒性。其次,应建立多场景、多时间尺度的动态仿真平台,模拟不同天气、负荷变化与运行工况下的系统动态行为,提升调控策略的适应性与精确性。同时,应加强稳定性在线监测与风险预警能力,借助PMU(同步相量测量装置)与WAMS(广域测量系统)实现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趋势分析,并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分析提前识别潜在风险。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与评估规范体系,指导新能源场站的接入与运行符合系统稳定性要求,为工程实践提供依据。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评估体系与技术平台,将进一步提升系统对新能源波动的抵御能力与自愈能力,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强支撑。

结论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给电力系统稳定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构建更高效、更清洁的能源体系提供了新机遇。本文从频率、电压与暂态稳定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新能源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围绕源网荷储协调控制、虚拟同步发电、柔性输电与先进控制算法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融合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的综合调控策略。研究表明,只有建立多层级、分布式、智能化的调控体系,才能在新能源占比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有效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未来,电力系统将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与协同化方向演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在此过程中,需强化政策引导、加快技术创新、完善标准体系,不断推进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技术与调度模式的深度融合,实现绿色能源与系统安全的双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炯,郑旭,陈秋寒,等.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电力系统负荷调峰分配方法[J].中国能源,2024,46(12):68-77.

[2] 李卓, 王胤喆, 叶林, 等. 从感知- 预测- 优化综述图神经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 中国电力,2024,57(12):2-16.

[3] 李智勇,张庆辉,管亿民.“双碳”能源时代下电力系统调度中的储能技术[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4,14(11):198-200.DOI:10.16525/j.cnki.14-1362/n.2024.11.065.

[4] 顾林,王啟杰,王文.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 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下).江苏省南京市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诚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24:290-292.DOI:10.26914/c.cnkihy.2024.058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