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彝族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模式创新
沙马小英
中共美姑县委党校 616450
引言:在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下,乡村振兴成为重要战略目标。彝族非遗作为独特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历史与民族特色。研究其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创新,不仅能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还能探索出适合乡村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文旅融合与彝族非遗概述
1.1 文旅融合概念与发展趋势
文旅融合是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的跨领域协同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将抽象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具象的体验场景,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的边界,强调通过创意转化与技术创新,使文化资源成为可感知、可消费、可传播的旅游吸引物。当前文旅融合呈现纵深发展趋势,表现为从表层符号化利用向深度价值挖掘转变,从单一景区打造向全域沉浸式体验延伸,从短期流量追逐向长期品牌培育升级。
1.2 彝族非遗的分类与特点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庞大且类型丰富,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手工技艺、节庆仪式等十大门类。其显著特征体现在鲜明的民族标识性上,如漆器纹样中的日月星辰图案承载着彝族宇宙观,火把节仪式折射出农耕文明的时间智慧;活态传承的实践性突出 多数项目依托特定时空场域存在,需通过口传心授维系技艺生命;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强烈,各项非遗要素相互关联构成完整文化链条,服饰制作与纺织工艺、银饰锻造与婚俗礼仪形成共生关系。这些特质使彝族非遗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又蕴含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解读西南山地民族文化的重要密码。
1.3 文旅融合对彝族非遗保护的意义
文旅融合为彝族非遗保护开辟了创新路径 过旅游开发形成的市场需求倒逼机制,促使濒危技艺重新进入生产实践,实现从静态封存到活态 展演形式的创新,传统仪式在保持核心要素的前提下进行适度改 的盈利反哺机制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经济激励,缓解因现代化冲 合构建起文化认同的新场景,使年轻群体在参与体验中建立文化自觉, 的良性循环。这种保护模式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范式,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的多元主体协作机制。
2. 彝族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现存
2.1 传统民俗展示模式
该模式以节庆活动为核心载体,通过复原传统祭祀仪式、民俗巡游等方式展现彝族文化风貌。典型实践包括火把节期间的篝火晚会、毕摩诵经仪式等,着力营造原真性的文化空间。其优势在于快速集聚人气,短期内提升区域知名度,但也存在明显局限:程式化表演削弱了仪式的神圣内涵,过度舞台化的改编导致文化失真;季节性强的单一业态难以支撑全年运营,配套设施滞后影响游客体验;社区参与度较低,村民多扮演旁观者角色,未能真正分享发展红利。这种粗放式开发易陷入“热闹一阵、沉寂一年”的困境。
2.2 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模式
此模式聚焦于将彝族非遗元素转化为可携带的文化商品,涵盖服饰配件、家居摆件、文具玩具等产品品类。设计端注重提取传统纹样、色彩搭配等视觉符号,生产环节尝试引入现代工艺提升品质。该模式有效延长了文化消费链条,创造持续的经济收益,但也面临多重挑战: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深度文化叙事的产品难以形成品牌辨识度;知识产权保护缺失导致仿制品泛滥,挤压原创者利润空间;产品设计脱离当代生活场景,实用性不足制约市场拓展。更关键的是,这种“博物馆式”的开发割裂了非遗与其原生环境的有机联系。
2.3 非遗体验旅游模式
该模式构建起游客深度参与的文化实践场景,设置扎染制作、漆器描绘、彝绣学习等体验工坊。通过手把手教学让游客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增强文化认知的深度。相较于前两种模式,体验旅游更强调互动性和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稳定的客源群体。然而实践中仍存在改进空间:体验项目设计停留在初级模仿阶段,缺乏系统性的课程体系;非遗传承人转型为教练员的能力储备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体验时长与深度受限,难以触及技艺精髓。此外,商业化运作带来的标准化压力,可能消解传统师徒制传授的独特韵味。
3. 彝族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模式创新
3.1 科技赋能非遗文旅融合模式
运用数字技术重构非遗呈现方式,建立虚实结合的文化传播体系。开发AR 导览系统,扫描实物即可呈现制作工艺三维动画;建设VR 体验馆,模拟彝族先民迁徙路线与定居过程;搭建云端非遗数据库,实现纹样图谱、乐谱曲库的数字化存储与共享。智能技术可优化管理流程,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动态调整体验项目供给;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古建筑微环境,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科技赋能并非替代传统,而是创造新的传承维度,如数字孪生技术可永久保存濒危技艺的操作细节,全息投影能让古老仪式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这种创新需把握技术使用的适度原则,避免过度包装消解文化本真。
3.2 产业联动与品牌打造模式
构建“非遗+”复合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农业方面培育高原特色农特产品,采用彝族传统耕作方式打造有机品牌;手工业建立“前店后坊”经营模式,游客可观摩 料采集到成品制作的完整流程;旅游业设计主题研学线路,串联古村落、传承基地、生态农场等节点。 建设需提炼核心文化意象,将火塘文化、漆器美学等元素融入视觉识别系统;制定分级质量标准,建立 证体系保障产品品质;策划年度主题活动,持续强化品牌影响力。产业联动的关键在价值链整合,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原料种植,企业负责加工销售,村集体统筹利益分配,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
3.3 人才培养与社区参与模式
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培育体系,针对传承人开展经营管理培训,提升其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向村民开设非遗基础课程,培养本土化的技术工人队伍;引进设计师、策展人等专业人才,搭建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的对话平台。社区参与机制创新需突破被动雇佣模式,推行“全民股东”制度,将文化资源折算为集体资产入股项目;设立村民议事会,让社区主体参与规划决策;建立收益反哺机制,提取部分收入用于公共设施改善和文化活动举办。人才培养要注重代际传承,实施“少年匠人”计划,将非遗纳入校本课程;社区参与需尊重本土知识体系,避免外部力量主导导致的文化异化。这种内生型发展模式能确保非遗活态传承的持续性,使乡村振兴真正建立在文化自觉之上。
结束语:彝族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模式创新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重要探索。通过对现有模式的分析与创新策略的提出,有望充分发挥彝族非遗的价值,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未来需持续探索与实践,以实现彝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彭黎.非遗传承与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互推策略研究[J].绿色包装,2020,(8):69-73.
[2]李雅倩.新时代非遗文旅产品开发模式的研究[J].湖南包装,2021,(36):128.
[3]于海洋,秦佳.基于不同呈现类型的非遗与科技融合发展思路——以常州非遗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37(4):17-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