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
朱蜡
中共阿拉善盟委党校 750306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典型范例。为推动区域经济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发展,有必要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内容,明确工作要点,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生产理论存在着紧密而深邃的内在关联,是对后者的继承性创新。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着重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构成要素涵盖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等。新质生产力则在这一理论基石之上,对生产力各要素展开了重构与拓展。
一、新质生产力内涵向度: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理论的 “质的跃升”
当前,新质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发挥着强大的创新引领作用。它宛如一股强劲的革新力量,推动各行业对生产机制进行全面且深入的革新。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诸多行业面临着发展瓶颈与桎梏,而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它们开辟了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全新生产发展路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生产技术广泛且深入地应用其中。以制造业为例,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为产业链创新水平的提升筑牢了坚实根基。
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路径相比,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其显著特征在于各类新型技术深度融入生产机制,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在农业领域,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民能够依据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状况等精准投放农资,极大地减少了人力劳作的强度与占比,同时实现了农作物产量的显著增长以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真正做到了生产力与生产量的同步高效增长。学术界经深入研究普遍认为,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融合能力,它能够把各领域的技术突破成果有机融入生产要素之中。在医药行业,基因编辑、生物制药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成果被融入生产要素,促使相关企业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案,从原材料采购、研发投入到生产流程布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优化,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向更深层次迈进。
新质生产力高度聚焦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通过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提供精准的政策扶持与培育路径,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产业结构呈现出从低附加值形态向高附加值形态转变、从传统产业格局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演进的动态过程。与此同时,产业融合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不断深化,有力促进了现代化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该系统具备更高的协同效率与运行效能。这一产业结构升级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而且能够使生产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更为契合,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二、新质生产力要素向度: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要素的重构和拓展
新质生产力促使各领域深度革新自身发展模式,重新构建劳动者、劳动参与对象以及生产资料之间的配置体系。
从劳动者维度审视,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核心构成要素,新技术与新型管理理念皆需经由劳动者方能落地践行。依托新质生产力推进人才一体化构建,可使劳动者在具备坚实工作能力的前提下,熟练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有别于传统较为基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模式,政府部门应依据区域产业建设需求,对生产环节进行精细化调适,并大力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当地政府协同高校与企业,开展契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训项目,致力于培育既精通专业技术又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此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从劳动生产资料要素的视角审视,步入新质生产力时代,劳动资料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显著特质,各类生产活动渐次向机械化运作范式转变。先进生产设备与管理系统可实现自动化生产、精准控制及远程监控,从根本上提升产业整体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与此同时,互联网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劳动资料间的链接协同性持续增强,最终构建起高效生产网络。借助这一网络,企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实时监测生产过程,提升生产灵活性。以智能工厂为典型案例,生产线上的设备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互联互通,管理者可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生产进度、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进而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
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劳动对象这一要素经历了重构与拓展。在传统生产力模式中,劳动对象主要局限于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森林等。步入新质生产力时代,劳动对象的范畴逐步延伸至人造材料与信息资源领域。其中,信息资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凭借对大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挖掘,工作人员能够提取具有价值驱动性的信息,并依据生态规律,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例如,部分环保企业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数据予以剖析,进而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污染物排放,达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
三、政治上层建筑向度:把握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 “历史主动”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其发展呈现出迅猛的态势,变革程度也远超以往任何时期。这种快速且深刻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生产关系难以适配,因而迫切需要各生产路径与领域主动做出调整,让生产关系能与新质生产力相契合。例如,在数字经济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流程和协作方式。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生产模式必须进行针对性地调节。以制造业为例,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模式,在新质生产力所倡导的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趋势面前,面临诸多挑战。企业需要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改变生产布局和工艺流程,从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模式转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生产模式。同时,分配方式也需同步调整。在新质生产力环境下,劳动者的创造性贡献更为突出,单纯以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为依据的分配方式已无法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应建立以创新成果、知识贡献、技能水平等多维度考核为基础的分配体系,让劳动者能够切实从自身的创造性劳动中获得相应的回报,以此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
把握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 “历史主动”,还要求人们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特性及其综合发展规律。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度的创新性、融合性和动态性。创新性体现在它不断催生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和新的商业模式;融合性表现为不同领域、不同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如人工智能与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的融合;动态性则意味着其发展变化极为迅速,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特性,才能准确把握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信息流通共享机制,能够极大地协助各生产环节之间开展高效率协作。
只有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主动、积极地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才能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把握主动权,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探析. 吴文新;朱轶先.甘肃理论学刊,2024(05)
[2]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维审思. 李先敏;殷莹莹.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5(01)
[3]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阐释. 胡轶凡.南方论刊,2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