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高中语文个性化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董会莲
河北省宁晋县第二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双减”政策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路径,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构建方法。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课外实践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依托信息技术设计出包含智能诊断、资源适配、多元交互的实践活动框架。通过整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在线学习平台,开发了基于阅读能力图谱的个性化任务推送系统,构建起“数据驱动诊断-智能资源匹配-混合式活动实施-成长性评价反馈”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双减政策;高中语文;个性化学习;课外实践活动;教育信息化
当前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从规模发展向内涵提升的关键转型期,“双减”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政策明确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这一导向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重构育人方式的新要求。传统语文课外实践普遍存在形式僵化、内容同质化的问题,统一布置的读书报告、摘抄作业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导致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形成割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突破标准化训练的桎梏,转向以核心素养培育为轴心的新型实践体系。
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功能定位
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在个性化学习实施中承担着基础支撑作用。其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学情诊断的感知终端、资源适配的传输纽带、学习交互的支持平台,共同构建起精准化教学服务的技术底座。
在学情诊断方面,智能终端设备通过采集学生阅读行为轨迹、作业完成质量、课堂互动频次等数据,形成动态学习画像。例如,电子阅读器可记录学生古典诗词的批注频次与理解深度,生成个性化知识薄弱点图谱;语音识别系统能分析学生朗诵时的情感投入度,为表达能力培养提供参考。这种实时数据采集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经验判断局限,使教师能够准确识别每位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学习需求。
资源适配功能依托设备互联实现精准推送。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在线学习平台的协同运作,可将文本解读视频、拓展阅读材料、虚拟仿真场景等数字资源,按学生能力层级进行智能匹配。如针对文言文理解困难的学生,系统自动推送字词解析微课与历史背景动画;对文学创作能力突出的学生,则推荐名家写作技巧讲座与创意表达任务。这种差异化资源供给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外实践中“一刀切”的资源分配问题。
在交互支持层面,多媒体设备搭建起多维互动空间。虚拟现实头盔创设的诗词意境沉浸体验,使学生能够跨越时空与作者展开对话;在线学习社区的实时讨论区,支持学生围绕经典文本进行观点碰撞;平板电脑的协作编辑功能,则便于小组合作完成主题探究任务。设备支持的多元交互方式,既保留了语文实践的人文温度,又注入了技术赋能的创新活力。
这些功能定位的协同作用,使多媒体设备从单纯的教学工具转变为个性化学习生态系统的核心组件。通过数据流、资源流、交互流的有机整合,既保障了“双减”要求的减负增效,又实现了语文素养培育的提质升级,为后续混合式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个性化实践活动的实施模式创新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学场景重构中的应用探索
虚拟现实技术为文学场景重构提供了创新工具,其应用关键在于通过沉浸式体验突破传统文本解读的时空限制。在古诗词教学中,技术人员与语文教师协同构建三维文学场景,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可交互的立体空间。例如《赤壁赋》的虚拟场景开发中,通过3D建模技术还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月夜江景,学生佩戴VR设备后可自主操控虚拟人物泛舟江面,观察月光在水纹中的动态折射,这种多感官刺激显著增强了学生对文本意境的理解深度。
具体实施过程中,多媒体设备的协同运作形成完整教学闭环。教师端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动态调整场景元素,如在《归园田居》场景中适时添加鸡犬相闻的音效,触发学生对“暧暧远人村”意境的具身认知。学生端VR头盔内置的眼动追踪模块,可实时记录景物关注时长与视线轨迹,为后续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课后,学习平台自动推送与课堂体验相关的拓展任务,如在虚拟场景中寻找未被课堂讨论的意象元素,并截图上传至班级讨论区。
(二)移动学习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实践体系构建
移动学习平台的深度应用为混合式实践体系构建提供了核心支撑。该平台通过整合校园智慧终端与个人移动设备,建立起“线上资源推送-线下实践体验-云端成果展示”的立体化学习空间,有效破解传统课外活动时空受限、互动不足等难题。教师团队依据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将经典文本研读、文化考察实践、创意表达任务等模块有机融入平台,形成可定制化的实践活动菜单。
在资源供给层面,平台内置的智能推荐引擎发挥关键作用。系统通过分析学生在线阅读时长、批注热点、测试成绩等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阅读清单。例如,对文言文理解存在困难的学习者,平台优先推送配有白话解析与历史背景动画的《史记》选篇;而对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则会收到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的作家故居VR导览任务。这种精准匹配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互动机制设计突出多向交流特征。平台搭建的“诗文创作社区”支持语音输入、手写识别等多种内容生成方式,学生可随时分享读书心得或原创作品。智能批改模块即时反馈文本中的语法错误,同时标记出富有创意的表达片段供同伴学习借鉴。在《红楼梦》主题实践中,教师发布人物形象分析任务后,学习小组通过平台协作编辑功能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系统自动追踪每位成员的贡献度,确保合作学习实效性。
总之,技术赋能下的实践育人新范式,本质上是通过数字工具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当学生在增强现实场景中重构文学经典,在社交平台开展观点交锋,在智能推荐系统中探索知识疆界时,语文素养的培养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这种转变既响应了“双减”政策减负提质的核心诉求,又为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时代新人开辟了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方黎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古诗词吟诵的创新实践探究[J].《现代教育》,2024年第4期80-85
[2] 杨晓英.“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个性化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J].《基础教育论坛》,2023年第15期60-61
[3] 周彩庚.“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低段作业分层布置的个性化策略[J].《亚太教育》,2024年第6期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