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菜单式支架:幼儿园挑战类游戏项目化实施的策略探究

作者

金留英

浙江省杭州市戴村镇云石幼儿园 浙江 杭州 311200

摘要: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挑战类游戏又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它是指幼儿自发、自主开展的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的游戏,它能够满足幼儿对于勇敢和挑战的需要。纵观幼儿园挑战类游戏开展现状,存在着挑战“味”不足、挑战“线”不长、挑战“面”不广等问题。项目化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幼儿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进行主动、深入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建立新的经验认知的一种学习方式,能够助推“挑战类游戏”的深入开展。本研究,意在通过“菜单式支架”的搭建,利用“图表型支架”、“导向型支架”、“迁移型支架”、“展示型支架”来推进挑战类游戏项目化实施。

关键词:菜单式支架;挑战类游戏;项目化实施;

1 问题提出

有学者指出:“危险是幼儿看不到的东西;挑战是看得见的冒险,儿童需要冒险,以挑战他们的能力和勇气。”但在实施中,由于挑战类游戏有着一定的难度、风险,幼儿往往会在游戏中缺位,或是蜻蜓点水式的尝试。同时,教师不敢放手,忽视了以幼儿为主的真实游戏体验。反观我园当前挑战类游戏的实施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忽视幼儿需求,挑战“味”不足。

教师出于幼儿安全的考虑,过分注重挑战类游戏中的安全问题,会出现包办代替,直接解决问题的行为,甚至会立即叫停,从而导致幼儿户外活动过于温和,运动量不足,忽略了幼儿对于勇敢和挑战的需要。

1.2 缺乏策略支架,挑战“线”不长。

挑战类游戏具有很强的冒险、挑战性,很多幼儿会因挑战失败而产生挫败感,放弃这项游戏。教师也没有更为专业的策略支架去引导幼儿继续探究、挑战,导致挑战类游戏的持续性不长。

1.3 探究能力不强,挑战“面”不广。

挑战类游戏是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发展和技能提升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为规避风险,教师会出现包办代替、手把手教的问题,幼儿缺少主动探究的机会,导致探究的范围被限制。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依据“支架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幼儿挑战类游戏项目化实施过程中,帮助幼儿顺利穿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以推动幼儿园挑战类游戏以及幼儿的双向发展。

2 实施路径

皮亚杰曾说:“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操作活动内外而建构的。”我们坚持以儿童为本,在挑战类游戏开展的过程中,以项目化学习实施路径为范本,将“图表型支架”、“导向型支架”、“迁移型支架”设计成“菜单式支架”,探寻挑战类游戏项目化实施路径的有效策略。

3 实施过程

3.1“图表型支架”,确立项目主题

图表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描述主题信息,适合支持幼儿的高级思维活动:解释、分析、评价等。“图表型支架”可以帮助幼儿把抽象的认知,通过图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提高幼儿梳理、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同时,在项目开展前期,图表的运用有助于幼儿与教师一同梳理主题相关的话题,评估主题的适宜性,从而确立项目的主题。

3.1.2思维导图:理解与发现问题。

幼儿根据思维导图中心表述问题主要情境内容,发现问题,进一步强化对问题情境的正确理解;同时幼儿根据思维导图的逻辑关系梳理关于此问题的相关信息,共同确定问题任务。

在“轮胎爬坡记”这一挑战类游戏的生发阶段,我们就“大轮胎为什么不能爬上山坡?”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讨论。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了记录,大轮胎不能爬上山坡的原因有:轮胎太重;小朋友力气不够大且没有很好地合作;绳子太长了;那个拉力绳有弹性等。幼儿通过思维导图的问题呈现,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幼儿清晰地梳理问题,明确探究重点。

3.1.3问题记录表:表征与梳理问题。

幼儿探讨问题内容并以图文符号表征其特点,将分析问题的思维可视,交流分析问题的角度,共享重要特点信息,完成问题分析表。

幼儿通过分析与图符表征,知道如何让大轮胎爬上山坡的办法可以通过提供没有拉力的麻绳、光滑的平衡木设置滑梯等方法。

3.1.3项目历程图:呈现与预测主题走向。

基于“思维导图”、“问题记录表”对项目中问题的探索与梳理,再结合项目导图的方式加以呈现项目完整路径,以此强化幼儿理解游戏项目主题、建构核心素养、确定游戏项目的走向。

在“轮胎爬坡记”挑战类游戏项目案例中,通过确定项目的环境为山坡游戏,然后根据挑战类项目主题,通过项目的推进,确定游戏项目的核心问题:大轮胎怎么爬山坡?来推进游戏项目的走向。

3.2 “导向型支架”,助推项目探究

该类支架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帮助幼儿避免陷入探究问题的困惑。幼儿在教师的协助下取得组织经验,打开挑战类游戏实施的思路,同时以帮助幼儿通过多渠道进行探究,紧紧围绕项目具体任务,以问题为中心,落实任务驱动,积极行动和参与。导向型支架包括“问题呈现”、“材料搜集”、“经验整合”三个方面的导向支架。

3.2.1问题呈现导向,精准探究。

随着项目的开展,探究的新问题会在游戏过程中频频出现,幼儿的兴趣、经验会被更新,由此引出一个个与游戏相关的话题。通过问题的呈现,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精准探究。

在实践中,通过“轮胎为什么不能爬山坡?”“轮胎爬山坡的策略?”来呈现游戏项目的走向,在项目行进的过程中,对此问题进行探究与解读。

3.2.2材料搜集导向,多元探究。

材料是游戏开展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探索知识的媒介,根据挑战类游戏主题的环境,以儿童的视角、兴趣为基点,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和探究、多样化投放材料,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创玩出环境与材料的创造性玩法,实现多元探究。

例中,幼儿从兴趣和已有经验出发,对园内已有材料进行大搜索后绘制三表格,来对材料进行探究和解读。制定的《材料收集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朋友们最多选择山坡游戏的材料有轮胎、梯子、绳子等,在猜测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时,幼儿自由想象,自主绘画,从而引发幼儿与材料的更多互动,锻炼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小组合作表》中中我们发现幼儿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和绘制,制定出本组选择材料的组合方式,制定出“轮胎爬坡记”的设计图。《回顾记录表》中我们看到了幼儿经过探究,尝试,结合山坡的环境引发适合山坡游戏中材料的多种用途与组合方式,发挥了幼儿创造性和自主性为下次的自发性生成项目游戏做了准备与铺垫。

3.2.3经验整合导向,复盘探究。

幼儿在反复尝试与验证中,对自己在挑战游戏项目中的玩法,自己的发现和感受进行复盘,“教师评”部分根据幼儿游戏中的过程体验,进行量化和质性评价,同时请同伴评价本组方案,提出建议并探讨改进。

实践中,同伴通过图画、符号表征的方式,记录游戏项目中的感受和体验,逐步整理、构建、积累相关的经验,对自己和同伴进行评价的同时,做好复盘与调整。同时教师通过复盘,了解幼儿在山坡游戏中材料的需求、解决问题能力、和游戏探究上的表现,从而识别和诊断幼儿在游戏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对后续进行调整。

3.3 “迁移型支架”,优化项目实施

布鲁纳说:“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情境中习得的具体或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或经重组后迁移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过程。”挑战类游戏具有一定的难度,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设计“迁移型支架”,让幼儿通过“绘本故事”以及“生活经验”的迁移,启发、引导、鼓励和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推进挑战类游戏的进行和幼儿的发展。

3.3.1绘本故事:自主探究,提炼策略。

在挑战类游戏开展过程中,尝试运用经验迁移的方式引导幼儿通过绘本阅读、自制绘本,将绘本中的经验迁移到实际游戏中,激发幼儿更为多元的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中,幼儿在探究如何更省力地将轮胎运到山坡上这一问题时,我们在阅读区为他们推荐了《蚂蚁搬西瓜》等绘本,他们通过自主阅读、自制绘本的方式,发现小蚂蚁运用了梯子等工具搬运西瓜,同时采用叠高、分工合作等方法,最终把大西瓜搬回了家。同时,也能学习小蚂蚁不怕困难、有毅力的意志品质。

3.3.2生活经验:家园联动,分享策略。

在挑战类游戏项目开展期间,幼儿兴趣浓厚,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会将探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因此让幼儿把自己的探究策略分享给家长,让家长带领幼儿进一步探索,改进。

“轮胎爬坡记”案例中,幼儿不满足于在轮胎仅仅是通过平衡板爬山坡,它还能借助其他器械爬到山坡上去,幼儿与家长更深入地探究,在家园合作下,用纸板制作了更宽的滑滑梯,铺在山坡上,这样轮胎能更快地爬上山坡了。

3.4 “展示型支架”,提升项目效能

挑战类游戏项目化实施的收尾阶段,通过“展示型支架”,鼓励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和分享,并为幼儿提供与其他感兴趣的人交流经验的机会。幼儿通过分享与交流,强化所学的知识经验,从而推动自身进行深度学习,促进经验整合,帮助幼儿与教师一起建构挑战类游戏项目化实施的总路径。

3.4.1分享宣传:梳理经验,展示自我。

幼儿通过分享宣传,增进对话、交流与分享,拓展学习空间,在圆满完成整个探究活动后,幼儿决定通过视频、图片、故事、自制海报等方式让幼儿向家长或者其他班的幼儿介绍本班所开展的“轮胎爬坡记”游戏项目活动。

3.4.2投票表彰:正面评价,激励探究。

通过开展表彰大会,就幼儿在挑战类游戏项目中的规则意识、材料的使用、合作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品完整度、良好的意志品质等几个方面的表现对幼儿进行激励性评价,并给予适当奖励。

4 实施成效

通过提供菜单式支架,幼儿对材料的深度学习,能及时有效地监控和解决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使用这些支架学习工具评估幼儿的学习进度,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并进一步支持幼儿的学习过程。

4.1 幼儿层面

4.1.1实际操作,获得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能够根据分析表,对游戏项目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分析解读,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借助图文符号表征问题特点,认识到材料的不同点,能促进其对整个游戏进行整体性、关联性的预见、构思、规划,分工合作,如有的幼儿根据小组意见设计“轮胎爬坡”图纸;有的发挥创意点;有的根据小组长的组织去选择材料……他们合作协商等社会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4.1.2自主探究,提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整个游戏过程,孩子们通过“图表型支架”将思维可视化,他们能够顺着图表关系发现问题并清晰地表达自己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再以可视化的图像、符号、色彩等形式有步骤、有逻辑、动态地建立起知识信息体系,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如通过气泡图的方式了解大轮胎爬山坡的多种解决策略。孩子们在不断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中班孩子的合作协商,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1.3坚持不懈,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在项目实施中的“展示型支架”提供了舞台,让幼儿大胆讲述游戏项目中遇到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再现了生活中的经验,表现出了积极主动,敢于尝试的良好品质。

4.2 教师层面

4.2.1适度放手,拓展幼儿成长空间。

游戏过程中,教师适当地放手,给予幼儿更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幼儿在碰撞、冲突、协商、试错中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将游戏交还给幼儿、自主制定规则,当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时,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幼儿及时调整游戏规则,教师越少的指导和说教,更能激发幼儿潜在的能力,给幼儿留有足够的自主成长空间。

4.2.2适时介入,推进游戏高阶发展。

只有适宜的指导才能推进游戏高质量的发展,菜单式支架帮助教师作为旁观者,时,更好的做一个观察者,记录者,陪伴者。通过支架式教学发现与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与思维方式以及所遇到的困境,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并给予适度的引导,及时搭架和拆架,体现了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浅层操作到深度学习的过程,有效提升了孩子们思维的批判性、逻辑性、创造性,促进了高阶思维的发展。

4.3 幼儿园层面

基于“菜单式支架”教学形成了一套在挑战类游戏项目中的辅助体系,它同样适用于幼儿园其他类型游戏。作为支架教学辅助,它支持幼儿创新创造、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培养;将支架教学内容融合设计问题解决教育活动,为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幼儿深度学习方面提供教学思路、挖掘隐藏信息,生发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特里·汤普森 .支架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 刘晓宁.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