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掠影
王锐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22 音乐学院研究生
摘要:改革开放后的文化语境重构为徽剧发展注入双重驱动力,形成“守正创新”的双向演进逻辑。以章其祥、李龙斌、王丹红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通过技艺淬炼与美学突破构建起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范式。其艺术实践呈现鲜明的双向度特征:纵向维度上,系统梳理徽剧表演程式,实现身段韵律、唱腔特质、脸谱符号等艺术基因的精准复现,重构《九件衣》《醉卧长安》等传统剧目的完整形态;横向维度上,突破题材边界与艺术表达框架,将现实关切融入《徽商情缘》等新创剧目,形成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的跨界对话。2006年徽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章其祥等六位艺术家被认定为传承人,标志着活态传承成为剧种保护的核心路径。
一、第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章其祥(1944-),安徽黄山籍,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徽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艺术历程构成徽剧现代转型的立体样本。1956年入行,次年即入安徽省徽剧团,14岁主演《水淹七军》等剧,展露非凡天赋。1959-1961年间晋京赴沪演出,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献艺,其表演实践已升华为国家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1978-1996年历任黄山市徽剧团及戏剧管理机构负责人,形成"表演-管理"双重实践维度。
其艺术创新呈现多维突破:跨剧种参演黄梅戏《母老虎上轿》获省级戏剧节一等奖并改编为电影,推动戏曲剧种交融;1987年问鼎安徽省首届中年演员大赛桂冠;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将其代表作列为戏曲史料永久保存;1992年以《情义千秋》关羽形象斩获"天下第一团"最高表演奖;2000年再获省艺术节折子戏金奖。这些实践既延续徽剧"文武昆乱不挡"的传统基因,又开创现代戏曲的跨界表达范式。
作为非遗传承人,章其祥的艺术轨迹映射徽剧保护的三重维度:早年舞台实践保存濒危剧种表演范式,中年管理构建地方戏曲生态,晚年传承创新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这种集表演、管理、传承于一体的复合型艺术人生,为戏曲类非遗保护提供了具有方法论价值的实践范式。
谷化民(1945-),徽剧净行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艺术实践构成徽剧现代传承的典型范式。1957年考入安徽省徽剧团学员班,师承呈现跨剧种复合特征:既系统承袭徽剧老艺人程发全、林天赐等徽剧表演精髓,又得京剧大师李洪春、侯喜瑞跨剧种亲授,形成徽京交融的艺术基因库。五十余年的舞台实践,在程式化传承与个性化创造间达成平衡,塑造出兼具剧种特色与个人风格的表演范式。
其表演体系具有跨行当驾驭能力,在《水淹七军》《情义千秋》《杨贵妃后传》等作品中,既能精准诠释刚毅勇猛的正角形象,亦能深刻刻画奸佞复杂的反角性格,展现出"千人千面"的造型功力。这种艺术表达的广度与深度,在徽剧净行表演中具有方法论价值。
二、第二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李龙斌,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其艺术实践构建了徽剧小生行当的现代传承范式。1971年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戏剧科,系统研习京剧文武小生兼老生表演艺术,奠定跨剧种表演根基。1987年调入安徽省徽剧团后,通过《九件衣》《醉卧长安》等经典剧目实现艺术转型,创造性地将京剧程式化表演转化为徽剧本体美学表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艺术成熟期,2001年"李龙斌徽剧艺术专场"以《临江会》《马嵬情》《古城会》三出大戏,立体展现武小生、老生、红生行当跨越的精湛技艺。专家评其"不可多得的文武小生",确证其"徽班传人"的历史地位。其三国戏表演形成独特谱系:饰张辽显忠勇气韵,演关羽见刚烈威仪,扮吕布呈倜傥风姿,塑周瑜现儒将神韵。这种角色塑造的深度,源于对历史人物的多维解构与戏曲程式的创新融合,尤以《临江会》周瑜形象为著,经港澳、日本等境外演出获"活周瑜"美誉,成为跨文化语境下徽剧艺术的形象符号。
其艺术成就获多维认证:1994年以《临江会》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同年凭《吕布与貂蝉》摘得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主演黄梅戏电影《徽商情缘》获华表奖,展现跨剧种表演功力。表演体系突破传统行当界限,既延续徽剧"滚调"声腔特质,又融入京剧武戏技巧,形成具有学派意义的艺术表达。这种创新性实践不仅实现个人表演风格的成熟,更通过舞台实践与剧目创新推动徽剧小生行当的当代发展,其跨文化演出与跨剧种探索为地方戏曲现代转型提供实证样本,"活态传承"模式对非遗保护具有方法论价值。
三、第三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丹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其艺术实践深刻映射了徽剧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进程。作为戏曲世家第三代传人,自幼在剧团大院的沉浸式熏陶中完成艺术启蒙,中央戏剧学院的科班训练又为其构建跨剧种表演的理论与实践根基,形成"京徽交融"的艺术基因库。17岁主演《潘金莲》初露锋芒,青年时期通过《白蛇传》《杨贵妃后传》等经典剧目确立徽剧花旦行当领军地位,实现传统戏曲程式与现代舞台美学的有机嫁接。1990年徽班进京200周年展演中,《贵妃醉酒》剧照荣登纪念画册封面,彰显表演艺术的典范性;1992年获"天下第一团"优秀演员奖及国务院特殊津贴,确立国家级艺术家地位。作为文化使者,其国际巡演与学术讲学构建徽剧跨文化传播网络,形成"实践-理论-传播"三位一体的传承模式。
在徽剧当代复兴的语境中,王丹红的艺术实践呈现承前启后的双重意义。既系统承袭徽剧"滚调"唱腔的润腔精髓,又创造性融入京剧身段韵律,通过《贵妃醉酒》等新编经典实现传统基因的当代转化。这种艺术创新恰与老艺人群体坚守声腔本体的实践形成互文,在代际协作中完成"传统保存"与"现代创新"的辩证统一,为徽剧构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审美桥梁。其突破地域限制的跨界探索,不仅维系剧种"文武昆乱不挡"的特质,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实践范式。
徽剧艺术的当代发展,正是建立在艺术家群体的创造性转化之上。他们突破地域限制,探索跨界融合与现代题材表达,既维系了徽剧的传统剧种特色,又构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审美桥梁。这种艺术生态的重构,不仅使徽剧在戏曲百花园中持续绽放,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实践范本。
参考文献:
[1]范卫东.浅谈徽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中国戏剧,2020,(02):82-83.
[2]黄东阳.从声腔形态的比较为广东汉剧寻根溯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02):98-107.
[3]安子.追求,使人格增值——记徽剧演员李龙斌[J].上海戏剧,1992,(03):15-16.
[4]陈云发.“徽剧公主”——张敏[J].上海戏剧,1993,(01):36-37.
[5]崔昕怡.非遗视阈下安徽省徽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D].安徽大学,2023.DOI:10.26917/d.cnki.ganhu.2023.002071.
[6]汪超.徽州文化信息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2.
[7]肖刚.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