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与质量控制分析
胡永丽
身份证号码:210623197906082021
引言: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公路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因其强度高、稳定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公路基层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施工过程中若控制不严,易出现裂缝、脱层等质量问题,影响道路使用性能和寿命。深入探讨其在施工中的应用特点与质量控制措施,对于提升道路工程质量、保障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行业技术改进提供参考路径。
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性能特点与结构优势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作为一种常用的公路基层材料,其在力学性能、结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该材料由级配合理的碎石、适量的水泥以及水混合而成,经过压实和养护后形成坚实整体,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弯拉强度,能够有效抵抗交通荷载带来的应力。同时,其整体性强,温缩性低,具备较好的抗裂性能和水稳性,尤其适用于高等级公路的基层施工,对改善路面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水泥稳定碎石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在恶劣气候和重复荷载作用下依然能保持较长的服务年限。
从结构功能角度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既可分散上层荷载,又能提供均匀的支撑,降低路面结构内部的变形和疲劳破坏风险。其密实度高、孔隙率低,有助于降低路面渗水率,阻止地下水上升对路面的破坏,显著延缓基层病害的发生。同时,该结构材料具备良好的施工适应性,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原材料条件进行合理配比调整,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障施工质量与进度。与传统砂砾基层相比,水泥稳定碎石在施工完成后的整体性能更加均衡,能够为上层结构提供坚实支撑,为实现高标准的道路使用性能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也为质量控制与工程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其材料组成和施工工艺已较为成熟,标准化、机械化程度高,便于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质量检测。通过科学控制水泥掺量、优化级配设计、严格掌握压实度及养护制度,可进一步提升基层的工程质量。此外,随着绿色施工理念的推广,水泥稳定碎石还具备较好的环保特性,部分地区已尝试将工业固废、建筑废料用于稳定层材料,既降低工程造价,又促进资源再利用,体现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公路施工中的关键应用环节
在公路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关键应用环节涵盖了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混合料拌和、运输铺设以及压实养护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整个路面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首先,原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碎石须具备良好的级配、坚硬耐磨,细料应控制泥土含量,避免因杂质过多导致强度下降。水泥则需使用标号合适、质量可靠的通用硅酸盐水泥,确保其在拌合后能快速形成胶结力。合理设计水泥掺量和颗粒级配,使混合料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施工性与抗裂性,是实现高质量施工的前提。
混合料的拌合质量直接关系到基层整体性能。拌和可采用厂拌或现场拌和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确保各组分混合均匀,水灰比控制准确。为避免水分蒸发快或水泥提前凝结,要控制拌合与摊铺之间的时间间隔,确保混合料在最佳状态下进行铺设。在摊铺过程中,铺装厚度要均匀一致,避免局部过厚或过薄影响整体平整度。摊铺机械的操作规范性同样重要,摊铺速度应与拌合和运输节奏匹配,形成连续稳定的施工流程,提升效率的同时减少施工接缝。此外,为防止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离析或水分流失,应使用专用运输车辆并加盖苫布,保持混合料的均匀性和适宜含水量。
压实与养护是确保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步骤。压实应在最佳含水率下进行,采用重型压路机分层碾压,确保密实度符合设计要求,特别是接缝和边角部位要加强压实处理,防止因压实不足引发结构薄弱。碾压完成后应立即进行洒水养护,保持基层表面湿润,避免早期干裂。在养护期间,禁止重型车辆通行,避免破坏尚未形成强度的基层。对施工接缝、冷接缝部位还需采取界面处理措施,确保新旧料之间良好结合,形成整体结构。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组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关键应用环节能够有效落实,为公路工程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过程中的常见质量问题与控制对策
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裂缝产生、强度不足、表面松散及层间结合不良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路面使用性能,还会缩短道路的服役周期。其中,裂缝多由于水泥掺量控制不当、基层养护不足或收缩应力过大引起,尤其在高温干燥或寒冷气候下更易发生。强度不足常与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拌合不均或压实度不达标有关,导致基层在交通荷载作用下出现沉陷或破碎。而表面松散及层间脱空则多源于压实不密、摊铺厚度不均或施工缝处理不当,进而影响整体结构稳定性。
为有效应对上述问题,施工前需严格进行材料试验与配合比设计,确保水泥掺量、颗粒级配、水灰比等参数科学合理。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拌和质量控制,避免出现分层、离析或水分偏差,拌和时间和设备转速需统一标准化管理。摊铺环节应精准控制厚度和平整度,使用高精度机械设备提高铺装均匀性,并安排技术人员全程监控,发现偏差及时调整。在压实阶段,应根据最佳含水率组织碾压工作,采用分层碾压、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压实原则,特别要加强边角和接缝部位的压实处理,防止形成弱点区域。
基层施工完成后,要立即实施洒水养护,持续保持表面湿润状态,养护周期不少于七天,以降低干缩开裂风险。同时,应设立防护措施,禁止车辆碾压未达强度的基层,防止结构破坏。对于施工接缝部位,应采用斜接缝处理或界面处理剂,确保新旧料层结合牢固,提升结构整体性。此外,还应建立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定期开展压实度、强度、平整度等指标检测,及时掌握施工质量动态并加以纠偏。通过严格管理与科学控制,可以显著减少质量问题发生,保障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公路工程中的使用效果与长期稳定性。
结语: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作为公路建设中关键的结构层,其性能优势显著,应用价值广泛。在施工过程中,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等各环节环环相扣,需高度重视。通过科学组织施工、严格过程管控以及有效的质量保障措施,不仅能提升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也为公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动施工技术优化与质量管理提升已成为提升工程水平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姗. 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分析[J]. 价值工程,2020,39(26):54-55.DOI:10.14018/j.cnki.cn13-1085/n.2020.26.025.
[2] 李娟. 公路 水泥稳 定碎 石基 层施工 工艺 与质量 控制 [J]. 居舍,2021,(08):25-26+28.
[3]周嘉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在高等级公路施工中的应用研究——以国道主干线福州绕城公路西北段飞石互通式立体交叉工 程 为 例 [J]. 黑 龙 江 交 通 科技,2022,45(09):11-13.DOI:10.16402/j.cnki.issn1008-3383.2022.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