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坠落事故致因链条分析与智能预防机制构建研究
张建红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普洱墨江供电局 云南 墨江 654800
引言
高空坠落事故一直以来都是安全事故中关注的热点,在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行业,如建筑业、电力行业等,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类似事故。尽管目前安全管理和培训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强,但在其特殊的危险因素影响下,高空坠落事故仍会大量发生。高空坠落事故除了对人们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之外,也会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掌握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智能化系统来预防和控制高空坠落事故是目前企业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本文将探究高空坠落事故的原因,并结合当前高新技术的发展探求如何通过智能化的方法来完成对高空坠落事故的预防和控制。
1 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危害与影响
尤其在电力行业,高空坠落事件频发,给从事电力建设、运维、巡视等人员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威胁,其作业地点的高复杂和高风险性,如输电塔线、变电站等高空作业区域。高空坠落除可能造成施工作业人员受伤甚至伤亡外,还会给电力企业正常运营造成重大影响,人员的伤害会造成劳动力损失、医疗费和赔付费用增加,间接增加电力企业的营运成本。发生高空坠落事件会造成企业机械设备受损甚至造成生产停滞,造成供电服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降低、危及社会公共安全,且长远会损害企业形象、降低电力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社会公众对电力企业的信任度。因此,通过有效预防高空坠落事件的发生,避免电力职工伤亡事故,保护职工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提高电力企业经济利润,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高处坠落事故致因链条分析
2.1 人为因素在高处坠落事故中的作用
人为因素是导致高空坠落事故的主要原因。若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按照安全要求,如不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绳、不关注警示标志或者操作不当等,均会加大事故的发生率。施工人员对于人身安全的保护意识不足,缺乏相应安全保障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许多事故产生是由于操作员工对存在的隐患、潜在风险视而不见或者盲目判断,有时劳动者追求高效率导致工作疏忽大意,冒险操作。同时管理者安全监督、现场监管和审核的缺失是使从业人员不能完全落实操作安全规章的另一重要原因。
2.2 设备与环境因素对高处坠落事故的影响
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过程中,设备及环境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设备老旧及维护不当或是设计缺陷,可能造成作业平台不稳定以及安全设施无法正常使用。例如,梯、脚手架、护栏等防护设施损坏、出现问题时,都会对工人形成极大的威胁。同时,不良的作业环境也会增加高处作业事故发生的概率,如风力较大的高处空间,以及气候的变化、光线不足等,雨天、风雨天高处作业的防护性能大幅降低。可见,环境因素与设备问题的双面作用使高处作业更具危险性。
3 高处坠落事故智能预防机制的构建
3.1 基于技术的实时监控与风险预测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搭建起来的实时监控以及风险预警系统已经成为预防高空坠落事故的重要手段。其综合运用了传感器、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工人行为、机器及作业环境的变化进行连续监控。例如,通过给作业人员佩戴人工智能安全帽、夹克衫、手镯等收集他们的生理参数、位置、运动状况,然后传送到管理中心进行实时监控分析。一旦发现作业人员有不安全的动作(如不系好安全绳索或动作过于剧烈)或异常工作环境(强风天气、高处作业水多较滑等),系统将马上报警并通知管理人员,让管理人员采取应对措施。同时根据历史信息及当前信息,风险预判模型对作业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预估,点出可能发生危险的区域,给作业安全管理负责人提供科学性的指导。通过实时监控、实时预判,有效防范由于人员不安全操作或作业环境中突发因素引起的高坠意外事故。
3.2 安全管理与行为引导的智能干预机制
引入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分析进行人工智能安全管理干预,使得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都能够得到优化。建立智能化的安全行为准则,能够及时认定作业者执行的安全行为,并基于智能装置或者是言语预警手段对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工作行为作出及时提醒。例如,当作业者接近危险区域或者未按规定操作时,该系统就会通过言语警告或者振动提示该工作人员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同时,基于大数据技术及人机交互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功能还可以认定作业者的工作特点及工作风格,并能够根据其以往的安全表现状况,自行识别潜在风险作业人员,对高风险作业者进行有针对性和定制式培训。同样,管理者的管理决策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平台对每一类工作中的潜在风险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进而重新安排工作计划及防护,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性。
结语:对企业来说,预防高处坠落事故是保障员工生命安全的同时,还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造效益带来重大影响。因此,要多管齐下建立起全面有效的预防工作,从技术、管理、行为三个方面下手,运用实时监测和预测系统的功能,提前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探测并在其发生前提前进行预警以防止意外,再运用智能干预策略,实现对工作人员行为的实时监控和干预、及时提醒,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不断完善智能科技和安全制度的管理机制是解决高处坠落事故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薛小杰,辛葱葱,徐冬平,等.基于改进ISM-MICMAC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3, 23(8):2802-2809.
[2] 丁新月,徐晟.基于加权网络的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4, 41(2):115-122.
[3] 王凤,谭汝媚,潘思佳.基于SD的高处坠落事故安全水平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3, 49(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