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风貌老旧建筑加固与保护协同技术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
李倩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400084
引言
历史风貌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印记。在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这些承载着城市变迁印记、见证着时代发展脉络的老建筑,日益成为城市个性化发展的关键因子。然而,历经岁月侵蚀,不少历史建筑面临结构损伤、设施陈旧等问题,加之缺乏合理利用,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拆除重建的困境。探索一套系统完善的历史风貌建筑加固保护体系,在尊重原真性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成为当前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风貌建筑加固与保护协同技术体系构建策略
(一)系统评估建筑现状,明确保护等级与加固目标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首先需全面深入评估建筑现状,这需组建涵盖建筑、结构、材料、历史等多学科的专业团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红外热成像等先进勘测技术,准确记录分析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样式、材料构造、结构损伤等信息,同时查阅建筑历史档案资料,了解其建造年代、设计者、所有权变更等背景。在现状评估基础上,参照国家文物局的分级标准,综合分析建筑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确定其保护等级。根据建筑现状和保护等级,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和加固目标。对历史价值高、原真性完好的一级保护建筑,要最大限度维持原貌,采取必要的构件修复和结构加固措施,如用传统工艺修补木构件、环氧树脂粘接石材开裂处等。对破损严重、安全隐患大的二三级保护建筑,可在保留建筑整体风貌基础上适度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加固和功能改善,如增设钢结构楼板、更换老化管线等。要因地制宜编制科学合理的加固修缮方案,在尊重原真性前提下兼顾建筑安全性与适用性。
(二)整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因地制宜采用适宜技术
历史风貌建筑修缮需要在传承传统营造智慧基础上谨慎借鉴现代科技成果,因地制宜选择恰当技术路线。一方面要最大限度保留再现传统建造技艺,如木构件榫卯连接、砖石墙体清水砌筑等,延续建筑原有材料肌理和工艺特色。对无法原样修复的构件,应选用物理力学性能相近、质地外观协调的新材料替代,如用改性环氧树脂胶替代传统石灰黏合剂等。同时审慎吸纳钢结构、碳纤维等现代建筑科技合理内核,增强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性能。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技术选择既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做法追求“高大上”,也不能完全退守传统拒绝一切现代技术,而是要立足建筑实际情况,在“修旧如旧”基础上适度采用新材料工艺,动态寻求传统与现代技术最佳结合点。如对纯木构古建筑可采用传统榫卯技术加固,辅之以新型木材改性剂提高耐腐蚀性;对砖石结构近现代建筑可沿用原砌筑方式,利用水泥基材料局部修补,并植入钢筋网片提高整体性。
(三)更新功能业态,赋予建筑社会效用与活力
历史建筑要获得持久生命力,关键在于从单纯历史遗存转变为服务当代生活的活力载体。在尊重原真性前提下,赋予老建筑新使用功能,通过功能置入和空间重塑,在延续历史风貌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多元需求。可利用建筑空间特点引入多种业态组合,如将历史商业街区活化为文创产业园,工业遗存改造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空间,历史学校、医院更新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业态选择应立足社区需求,注重功能包容性和公共性。改造要微更新而非大拆大建,控制干预尺度,不过度放大建筑负荷。要尊重原住民意愿,让社区共同参与规划设计,成为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主体力量。后期运营管理也要充分吸收社区参与,如在文化展示空间设置社区开放日,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交流场所;在创意产业园中为社区工艺人提供一定数量免租工作室等。通过共建共享唤起居民认同感和参与感,提升社区凝聚力,重塑历史街区活力。可根据建筑原有功能分区和空间特点合理布局新业态,避免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如将临街底层改造为小型文化展示厅、非遗工作坊,楼上布局创意办公、亲子教育等,兼顾文化传承与消费需求。
(四)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后期监测和维护
历史建筑修缮后日常监测维护至关重要,事关建筑健康长寿。要建立专业化常态化监测队伍,人工巡查和智能设备相结合,对建筑结构稳定性、屋面防水性、设备管线运行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控。定期开展现场检测,重点查验标志性构件变形位移,典型材料风化开裂,受力部位锈蚀虫蛀等病害情况,分类登记建档,研判病因,制定对症下药的养护方案。同时建立从日常维护、定期养护到应急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制度,明确物业人员巡视检查、设备维保等日常工作清单和操作规范,加强对违规使用私自改建等行为监管惩处。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必要抢险物资,提高历史建筑灾害防御和快速处置能力。此外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历史建筑保护良好氛围。通过宣传标识、讲座培训、社区巡展等多种形式普及历史建筑知识,提高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吸收社区志愿者参与日常监督,借鉴“文物护路人”“文物消防员”等做法,组织居民开展日常巡视隐患排查等工作。建立奖惩机制,对积极参与成效显著的个人团体给予表彰激励,对破坏历史建筑行为依法严肃处理。通过群防群治形成社会共治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让历史建筑在民众共同呵护下焕发新生机。
二、案例分析——以上海外滩源 174 街坊更新为例
历史风貌老旧建筑加固与保护,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之下,因地制宜地统筹考虑。以上海外滩源 174 街坊更新为例,其拥有 11 幢历史保留保护建筑,且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现实挑战。在加固过程当中,项目综合运用了碳纤维、化学锚固、构件修缮复原等多种针对性技术并且合理增设现代设施,从而在确保建筑安全性的同时还提升了使用便利性的项目,工作开展得十分细致。值得一提的是,紧邻深度达 15.1 米的基坑,而且部分历史建筑倾斜严重,与基坑净距仅 1.5 米的该项目,面临的难题不小。针对这一难题,实施了包括设置临时钢内撑、基础梁加固、锚杆静压桩等一系列预保护措施,进而有效控制了沉降并保障了毗邻建筑安全的工程,措施得力。在保护性开发利用方面,在建筑修缮的基础之上,通过内部功能置换引入了商业、文化、创意等多元业态,在唤起城市记忆的同时还为历史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外滩源 174 街坊,发展思路清晰。外滩源 174 街坊的实践表明,需要在物质修缮、功能转化、文化延续等方面统筹兼顾,并且系统构建整体解决方案的老旧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多维耦合的过程。既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又需要传承延续城市记忆,进而让历史建筑焕发生机、融入当代的这个过程,意义重大。
三、结束语
历史风貌建筑的复兴,不仅关乎一砖一瓦的修缮,更关乎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传承。要立足建筑现状科学制定保护等级,整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因地制宜实施加固,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恰如其分赋予建筑以时代功能,并建立常态长效机制确保其健康长寿。唯有以创新思维系统应对,方能在物质修复、功能优化、文化传承中多维共赢。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刘旭静.城市化进程中的老旧建筑更新与再利用策略[J].石材,2025,(03):163-165.
[2]刘小锐,卫碧洋.结构加固施工技术在老旧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4,(13):117-120.
[3]侍晶晶.历史建筑平移和加固改造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福建建筑,2024,(01):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