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护理干预对前叉韧带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张弘弦 周雪燕
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曲靖 655000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见于剧烈运动和创伤后。前叉韧带重建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术后康复对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至关重要。传统护理方法多为标准化流程,忽视了患者个体差异,导致恢复周期延长甚至功能障碍。近年来,个体化护理干预因其针对性和灵活性,逐渐在骨科术后护理中推广。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分析个体化护理对前叉韧带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具体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 2024 年 3 月至 2025 年 2 月在本院骨科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住院患者共 98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 例。对照组:男 30 例,女 19 例;年龄 22~45 岁,平均( 31.84±6.72⟩ )岁;受伤原因包括运动损伤 27 例,交通伤 12 例,扭伤 10 例;术侧为左膝27 例,右膝 22 例。观察组:男 28 例,女 21 例;年龄 21~47 岁,平均(32.61±6.39 )岁;受伤原因包括运动损伤 29 例,交通伤 13 例,扭伤 7 例;术侧为左膝 26 例,右膝 23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受伤类型、术侧等方面进行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接受标准化护理流程,包括:术后基础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及镇痛药物。健康宣教:术后麻醉清醒、无呛咳后给予饮食指导、安全用药知识等常规宣教。康复指导:遵循医嘱安排的统一康复训练流程,缺乏个体调整和阶段评估。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的个体化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术前个体化评估与心理护理:
由专科护士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SAS/SDS 量表),针对焦虑、恐惧情绪提供心理疏导,通过手术视频、成功康复案例介绍增强信心,设立康复目标,提高治疗依从性。
(2)术后功能锻炼分期管理:
根据患者年龄、基础功能、术侧情况及术中重建稳定性,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第 1~4 周:膝关节支具固定期,进行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冷敷控制肿胀;第 4~6 周:逐步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指导主动抬腿、静蹲等动作,防止肌肉萎缩;第 7~12 周:加强负重训练、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如平衡板、弹力带抗阻训练),逐步恢复步态;第 13 周及以后:针对日常生活及工作需求,开展专项运动功能训练。
(3)生活方式与饮食干预:
协助制定术后营养支持方案,提倡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强调作息规律、避免剧烈运动与膝关节负荷行为,必要时进行睡眠质量评估与干预。
(4)出院后持续指导与随访管理:
建立康复跟踪档案,每周电话/视频随访,评估康复执行度、疼痛情况及功能恢复进展;提供康复锻炼视频资料与问答支持,及时修正训练内容,预防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1)膝关节功能评分:干预前后采用 Lysholm 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估,评分越高功能越佳;
(2)疼痛程度: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NRS,对应 0 分\~10,分值越大疼痛越严重;
(3)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涵盖护理服务态度、康复指导、心理支持等方面,总分 100 分。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 SPSS26.0 软件进行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 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 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
见表 1。
表 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s,分)

2.2 对比两组 NRS 评分
预后观察组 NR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见表 2。
表 2:对比两组 NRS 评分(
,分)

2.3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5.9% (47/49),对照组为 81.6% (4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虽可恢复膝关节的结构与稳定性,但术后功能恢复过程较长,影响因素复杂。传统护理模式多为统一流程,忽视个体差异,常导致恢复缓慢、功能不全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1\~2]。随着精准护理理念的发展,个体化干预正逐渐成为术后康复的重要方向。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 12 周后观察组 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个体化护理有助于功能恢复,符合“循序渐进、功能优先”的康复原则。观察组根据年龄、体质与术侧情况制定阶段性康复计划,早期即开展股四头肌等长训练与关节被动活动,有效预防肌肉萎缩与关节粘连,为后期负重训练奠定基础[3\~4]。
NRS 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疼痛显著减轻,可能与术前心理疏导、术后冷敷、科学训练与睡眠干预等综合措施有关。信息支持与情绪安慰提升了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阶段性训练也避免了牵拉性损伤。此外,饮食及生活方式指导对组织修复亦有积极作用[5]。
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个体化护理更贴合患者需求。多频次随访、目标设定与家庭指导不仅增强依从性,也提升了患者参与感与安全感,进而促进康复行为的持续开展。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术后功能、缓解疼痛、提升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晓燕,王丽.个体化护理干预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23,23(5):642-645.
[2]刘杰,陈立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锻炼及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2):207-209.
[3]杨晓燕,王丽.个体化护理干预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23,23(5):642-645.
[4]刘杰,陈立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锻炼及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2):207-209.
[5]张静,高晓红.分期康复训练在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