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攻坚研究
孙晓静 薛红
辽河油田培训中心 辽宁省盘锦市
一、国企改革的理论基石与实践方向
(一)核心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内涵
国有企业的属性决定了其改革必须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政治原则。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核心载体,是国家意志在经济领域的延伸。党委前置研究重大事项清单制度的设计,将党组织的领导嵌入企业决策流程,实现了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内在统一。例如,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的全面落地,党组织覆盖率达到 100% ,形成了“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保障了国家战略在企业层面的有效传导,更通过党组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为应对复杂市场环境提供了政治保障。从辽宁国企改革实践看,党组织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布局中发挥了统筹协调作用,确保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本质是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在产业升级层面,国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加大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例如,某钢铁企业通过智能化生产体系构建,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的布局优化,既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又服务了国家战略安全,体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践要求。辽河油田在“稳油增气”战略中,通过技术创新攻克非常规天然气开发难题,不仅保障了能源安全,更推动了自身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转型。
(三)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创新
市场化改革是国企提升效率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活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打破股权单一化格局,形成权力制衡的治理结构。如某能源企业通过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在技术合作与市场拓展方面实现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创新能力。薪酬体系改革将岗位价值、业绩贡献与创新溢价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激发了员工积极性;分类考核体系则针对公益类与商业类企业的差异化定位,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既保障了公共服务供给,又提升了市场竞争类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些制度创新使国企从“行政化管理”向“市场化运作”加速转变。
二、深化改革攻坚的战略意义
(一)服务国家战略的全局价值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抓手。聚焦能源、交通、科技等关键领域,国有资本通过市场化配置向优势产业集中,既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又筑牢了国家经济安全防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企参与海外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同时,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在科技创新领域,国企作为“链长”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某钢铁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突破高端钢材生产技术,解决了产业链“卡脖子”问题。这种战略布局不仅体现了国企的经济责任,更彰显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政治担当。
(二)区域经济转型的突破路径
对于辽宁等老工业基地而言,国企改革是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招。针对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一方面通过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如沈阳机床通过数字化改造抢占高端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市场化机制,某化工企业通过产权重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通过人员分流安置、债务重组等措施化解历史负担,使企业轻装上阵。这些改革不仅激活了国企自身发展动能,更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提升了辽宁的竞争力。
(三)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双重使命
能源国企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肩负双重责任。辽河油田以“稳油增气”为核心战略,通过页岩油勘探开发、CCUS 技术应用等突破资源约束,稳定油气产量;同时布局风光气储一体化项目,探索绿电制氢等新技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其“效益分成”商业模式将碳封存与经济效益结合,既减少了碳排放,又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环保投入的价值转化,为能源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这种“传统能源保供 + 新能源转型”的双轨模式,体现了国企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的支柱作用。
三、改革攻坚的实施路径与关键举措
(一)市场化机制的深层突破
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完善经理层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将营收增长、研发投入等考核指标与薪酬刚性挂钩,如某国企设定明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直接影响管理层任免,倒逼责任落实。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打破“铁饭碗”,通过公开招聘与内部竞聘选拔专业人才;薪酬体系向核心技术岗位倾斜,激发创新活力。混改则从“引资”转向“引智”,某车企引入科技企业资本后,加速智能化转型,体现了战略协同的价值。
(二)创新驱动的体系构建
创新驱动发展需从技术、产业、人才三个维度系统推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揭榜挂帅”“赛马”等激励机制,某航天企业设立专项基金重奖技术突破团队,形成创新导向。产业升级方面,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工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生产效率;传统冶金企业向新能源材料领域延伸,培育新兴增长点。人才队伍建设上,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既引进高端人才,又通过内部培养储备创新力量,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三)党的领导与治理能力提升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企改革的根本政治保障。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党组织深度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例如在重大投资项目中,党组织从国家战略与社会公益角度前置研究,确保决策合规性。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开展专项审计与巡视整改;基层党组织通过“党员攻关项目”“党员先锋岗”等载体,将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在重点工程中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实现政治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
(四)区域协同与绿色发展
深化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辽宁国企参与沿海经济带建设,投资港口物流与海洋产业,形成区域发展合力。以辽河油田为核心,整合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企业,形成集勘探、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降低协同成本,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绿色转型上,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某电厂通过超低排放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参与矿山复绿、湿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四、结束语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一场涉及理念、制度与实践的系统性变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唯有坚持党的领导、市场导向与创新驱动的有机统一,才能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国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聚焦核心功能提升与核心竞争力增强,在市场化改革、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让国有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展现更强实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国企力量。这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国有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