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研究
杨惠予
黑龙江工业学院 黑龙江省鸡西市 158100
引言
新时代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课程思政作为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途径,需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作为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的桥梁,工程经济学不仅培养学生的工程和经济思维,还承担着培育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感的重任。“三全育人”理念倡导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教育,为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进提供了全面框架。然而,当前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不够深入,育人主体单一,教学环节存在断裂,这些问题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探讨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优化和创新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程育人质量和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至关重要。
一、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深度不足
工程经济学课程内容涉及资金时间价值、项目可行性、成本管理和风险评价等关键领域,并融入了诚信、担当、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思政要素。然而,在现有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存在误区,将其当作额外任务,只是表面列出思政术语,而没有深入探索知识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在讨论项目评估标准时,未将“以质量为重”的职业准则融入教学;在分析成本效益时,忽略了融入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观念,从而造成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分离的现象。
(二)育人主体协同机制尚未健全
“全员育人” 要求教师、教辅人员、行业专家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育人过程,但当前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主要依赖任课教师单一主体。专业教师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思政教育能力参差不齐;辅导员缺乏专业课程背景,难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行业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其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未能形成育人合力。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优化路径
(一)构建全员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落实 “全员育人” 需明确多元主体的育人职责,构建协同机制。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第一责任人,应强化思政意识,将价值引领融入教学设计,在讲解工程经济评价方法时,强调数据真实性与职业诚信;在分析项目社会影响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教辅人员通过课程管理、学情反馈等环节,协助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结合工程实践案例(非具体案例分析,侧重经验分享),传递工程师的敬业精神与创新理念,形成 “教师主导、多方协同” 的育人格局。
(二)设计全程渗透的教学环节
以“全程育人”为原则,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课前,通过在线平台布置预习作业,如提出“工程决策中的伦理考量”等问题,激发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价值观相结合。课堂上,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讨论如“如何协调项目经济与环境效益”等话题,在探讨资金时间价值时,融入“珍惜资源、科学规划”的理念,在讲解成本控制时,提倡“精工细作、避免浪费”的职业精神。课后,布置具有开放性的作业,如评估“某工程项目的社交价值”,促使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增强价值认识。
(三)拓展全方位覆盖的育人载体
基于“全方位育人”的核心理念,扩展教学手段,构建多维度的育人网络。课堂教学作为核心环节,通过理论授课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促进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在线平台构建思政资源库,收录行业典范故事和工程伦理标准等资料,供学生自主探索;借助弹幕评论和在线投票等互动功能,促进师生思想交流。实践教学中,联系工程实际,安排学生参与项目调研,让学生在了解工程全流程的同时,体验工程师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三维融合的教学目标体系
创新教学目标设计,将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 有机融合。知识目标聚焦工程经济学核心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如资金等值计算、项目评价指标应用等;能力目标强调工程经济分析、决策思维等专业能力的培养;价值目标突出职业伦理、社会责任、创新精神等思政内涵。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各章节对应的三维目标,例如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章节,知识目标为掌握敏感性分析方法,能力目标为提升风险评估能力,价值目标为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与风险防范意识,使思政目标与专业目标同步落实、协同达成。
(二)创新互动式教学方法
转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转而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运用情境教学法设置工程决策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项目评估中自行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在考量经济与社会效益时,提升他们的价值判断力。实施案例教学法,关注方法的应用而非具体案例分析,从工程实践中提取思政元素,如通过分析重大工程的经济决策,传达“利国利民”的奉献精神。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小组展示、辩论等方式,分享对工程经济问题的理解,通过思想的交流强化价值观认同,使思政教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体会。
(三)完善多元协同的评价机制
推出新型评价模式,打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融合、知识考核与价值评估并行”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过程评价包括课堂参与、作业质量、在线互动等方面,特别关注学生在讨论中展现的价值观和职业品格;结果评价则不仅限于理论考试,还加入“思政实践报告”环节,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社会问题及价值取向的能力。引入学生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机制,通过小组评价和个人反思等手段,推动学生自我学习和提升。同时,建立教学反馈系统,定期征求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反馈,结合同事评价、督导评估等多方意见,全面审视教育成效,形成“评价 - 反馈 - 改进”的循环机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结语
“三全育人”理念为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提供了系统性指导。通过构建全员协同的育人共同体、设计全程渗透的教学环节、拓展全方位覆盖的育人载体,可有效解决当前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而三维目标融合、互动式教学、多元评价等创新策略,进一步提升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未来,需持续深化 “三全育人” 与工程经济学课程的融合路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将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赵晓辉,杨丽娜. "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析[J]. 科技视界,2023(11): 22-25.2. 刘丽华,王芳,张伟. "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3(10): 45-48.3. 李建平,陈思敏,张晓芳. "三全育人背景下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科技创新与教育,2023(9): 35-37.4. 王晓琴,刘洋,陈丽. "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与教育,2023(8):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