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缆线路局部过热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模型
王飞 信传明
滨州绿通热电有限公司 山东省滨州市 251800
引言
城市化速度的提升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电力电缆因占地小、高可靠性及良好环境适应性而在城市电网、工业园区及新能源传输等场合的应用日益增多。但长期运行中,由于材料特性、施工质量、运行环境和负荷变化等原因,电力电缆线路容易出现局部过热。这种过热不仅会加速绝缘材料性能下降,缩短设备使用周期,还可能引发相间短路、接地故障等严重问题,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电力电缆线路局部过热故障进行诊断和寿命预测的研究,旨在早期发现过热故障并准确预测剩余寿命,这对提升电网运维效率和减少故障发生率具有显著的学术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现有监测技术和智能化算法,建立了一套综合性的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系统,为电力电缆的状态管理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一、电力电缆局部过热故障成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电缆材料本身的特性是导致局部过热的关键因素。常用的电缆绝缘材料,如交联聚乙烯(XLPE),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因氧化和热老化等原因导致分子结构变化,这会减少绝缘电阻并降低导热效率,从而使得热量容易在局部区域积聚。导体材料的均匀性不足,如接头处压接不严,会导致接触电阻过高,电流通过时产生额外的焦耳热,从而引起局部温度上升。同时,电缆制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工艺问题,例如绝缘层厚度不一致或杂质混入,会引起电场分布不均,进而引发局部放电和过热。
(二)外部因素
电缆的施工和安装质量对其运行状况有重大影响。若在敷设时电缆弯曲半径过小、遭受机械损伤或接头处理不当,都可能损害绝缘的完整性,引起局部电场增强并导致过热。运行环境条件同样关键,高温会削弱电缆的散热能力,潮湿则可能导致绝缘受潮并加速老化,土壤中的腐蚀物质会损害电缆外护套,削弱其隔热和保护功能。另外,电力负荷的剧烈变化会导致导体电流急剧变动,负荷超过额定值时,导体损耗激增,长期超负荷运行极易引起局部过热。
二、局部过热故障诊断技术与模型构建
(一)故障诊断技术现状
传统的局部过热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温度监测法、红外热像检测法和离线试验法。温度监测法通过在电缆表面或接头处安装温度传感器获取温度数据,但受限于传感器安装位置,难以捕捉内部过热点;红外热像检测法可实现非接触式温度测量,直观显示温度分布,但易受环境干扰,对隐蔽性过热故障识别能力较弱;离线试验法需停电进行,虽能获取较为准确的绝缘参数,但会影响供电可靠性,且无法实现实时监测。
随着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在线监测技术逐渐成为故障诊断的主流方向。光纤传感技术具有耐高温、抗电磁干扰、测量精度高等优势,可实现对电缆沿线温度的分布式监测;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能灵活部署传感器节点,实时传输监测数据,降低布线成本;智能传感器则可集成温度、湿度、局部放电等多参数监测功能,为故障诊断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
(二)智能化诊断模型构建
为了提升故障诊断的准确性与效率,本研究融合了多种监测数据,并创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诊断模型。模型的建立分为数据准备、特征选取和分类算法选定三个主要步骤。在数据准备阶段,采用去噪、标准化和填补缺失值等技术来提升数据品质;在特征选取阶段,应用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从原始监测数据中挖掘与过热故障相关的核心特征,例如温度变化率、局部放电幅度等;在分类算法选定阶段,对比分析了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神经网络等算法的表现,并最终选择了改进的BP 神经网
络算法来构建诊断模型。
该模型通过大量历史故障数据训练,可实现对过热故障类型(如接头过热、绝缘老化过热)和故障位置的精准识别。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诊断方法相比,智能化诊断模型的诊断准确率提升了 15%-20% ,且响应时间缩短至秒级,能够满足实时诊断需求。
三、电力电缆寿命预测模型研究
(一)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电力电缆的寿命主要取决于绝缘材料的老化程度,而局部过热是加速绝缘老化的关键因素。当电缆局部温度超过允许值时,绝缘材料会发生热氧化反应,分子链断裂,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逐渐下降。除温度外,绝缘材料的寿命还受局部放电、机械应力、湿度等因素影响。局部放电产生的高能粒子会侵蚀绝缘材料表面,形成老化通道;机械应力长期作用会导致绝缘层出现裂纹,降低绝缘强度;湿度升高则会加剧绝缘材料的水解反应,加速老化进程。这些因素相互耦合,共同影响电缆的剩余寿命。
(二)寿命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在考虑了上述影响因子之后,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综合多因素影响的寿命预测模型。该模型结合了数据驱动和失效物理学的原理,通过搜集电缆运行中的温度、局部放电、绝缘电阻等监测数据,并参考绝缘材料老化的物理机制,来构建寿命预测的数学模型。模型首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强调了局部过热的关键性;接着,基于BP 神经网络建立了基本预测模型,模型输入包括温度峰值、温度持续时间、局部放电量等参数,输出为剩余寿命的预测值;最后,通过引入失效物理模型对预测结果进行调整,考虑到绝缘材料老化速率随温度变化的特性,从而提升了模型的长期预测准确性。
结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电力电缆线路中局部过热故障的诊断与寿命预测问题。通过对局部过热故障原因的分析,结合在线监测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智能故障诊断模型,实现了对过热故障的精确检测。同时,通过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构建了一个结合数据驱动和失效物理学的寿命预测模型,大幅提高了寿命预测的准确性。这些成果为电力电缆的状态监测、故障预警和寿命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对于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尽管如此,电力电缆运行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故障机理的多样性仍然对模型的进一步改进构成了挑战。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多源数据的融合技术、模型的自适应优化策略以及边缘计算在故障诊断和寿命预测中的应用,旨在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建立智能和高效的电力电缆运维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伟, 张华, 王明. 基于机器学习的电力电缆局部过热故障诊断模型研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2, 20(5): 123-128.2. 赵晓东, 陈勇, 高峰.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电力电缆局部过热故障预测方法[J]. 电力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1, 11(2): 234-240.3. 孙晓丽, 李刚, 黄华.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电力电缆局部过热故障诊断模型研究[J].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2020, 40(1): 78-83.4. 李杰, 谢明, 王辉. 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电缆线路局部过热故障预测模型[J]. 自动化学报, 2023, 49(3): 585-592.5. 张军, 陈志刚, 刘洋. 基于失效物理的电力电缆寿命预测模型研究[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22, 32(9): 24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