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在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
陈艳新
河南省安阳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消防技术中心 河南省安阳市 455000
引言:传统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所以探讨市政公用工程管理智能技术的运用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智能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而且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与预测为城市规划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文章旨在对市政公用工程管理智能技术应用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论述,以期对促进这一领域智能化转型有所借鉴。
1. 市政公用工程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发展趋势
市政公用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环卫以及道路桥梁等诸多体系,它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城市运行效率和市民生活质量。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正面临着体系庞杂,运行维护压力加大,服务精细化要求提高的局面,而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日新月异地演变,市政管理技术基础和逻辑结构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城市精细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市政公用工程正在向智慧感知,动态调度,协同管理,智能运维等方向提升[1]。管理的内涵亦由过去的设施维护拓展至全生命周期数据管控和服务效能的提高,这一转变既需要技术层面上的适配又需要制度,机制上的召唤、人才与其他多维要素协同共进,促使市政系统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转变,实现了城市运行数字化,智慧化和绿色化目标。
2. 智能技术在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策略
2.1 构建统一数据平台,推动多源信息集成与共享
目前市政工程信息通常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没有高效的联通机制,造成数据利用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现象频繁发生,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瓶颈问题,要重点建设具有数据汇聚,标准转化和接口开放等功能的统一数据平台并整合监测终端,运维系统和监管平台多源数据访问,以实现数据治理一体化。平台既需要具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功能,又需要支持实时分析和历史数据比对以精确地支持后续的决策。基于此,从数据标准,接口协议,权限控制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统一标准,促使各个职能部门与单位之间形成了数据层面的共享机制,从而避免了信息重复输入,管理口径参差不齐等现象。
2.2 推动智能终端与工程设备融合升级,提升感知与执行能力
当前一些工程设备还处于机械控制阶段,远程运维和智能感应能力不足,限制了智能系统深入应用。所以,迫切需要推进感知终端和工程设备一体化改造,在管网,水泵和热力站中植入各种传感器,识别模组和边缘处理单元、垃圾处理设施及其他关键环节实现了状态监测,故障预警和能耗统计实时在线。同时,引入边缘计算架构可以在当地完成数据的初步筛选和响应指令的发布,降低了中心平台的负担并保证了数据处理时效性。在设备端升级时,将自适应能力和环境适配性兼顾,根据地下空间,潮湿环境和电磁干扰强的特殊情况,开发专用型智能终端且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后续的维护和更换。通过综合提高设备端智能感知能力和联动执行机制可为市政系统建立感知广,反应快,运维闭环技术体系。
2.3 加强技术培训与人才引进,提升管理队伍智能化水平
智能化管理能否落地,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自身,还有赖于拥有数字思维和操作能力的管理人才。但在实践中,市政工程的从业人员多源于传统土木,工程建设的背景,对于智能技术的了解比较局限,操作技能与系统理解能力一般都比较薄弱。为此,迫切需要加强系统化技术培训和复合型人才引进工作,消除专业能力和技术要求断层。训练内容要覆盖数据分析基础,系统操作流程,设备运维逻辑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几个方面,并采用线上教学和现场实训结合的模式,提高训练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引进具有智能建造和信息化工程复合背景的青年技术人才,给市政工程管理带来新鲜血液[2]。在组织架构方面还要建立专业的技术支撑部门并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协同机制,以便对一线管理人员进行实时技术指导和系统维护。
2.4 制定行业技术应用标准,形成可推广的智能管理体系
不同的城市规模,工程类型和管理模式造成了智能系统的设计理念,接口标准和数据格式上的许多不相容,使技术平台互联互通困难、项目建设重复投入现象明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在国家或者行业层面促进智能化管理技术规范的统一发布,涉及数据编码,接口协议,通信标准和应用指标几个维度,建立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覆盖标准框架。同时结合典型应用项目归纳形成可复制可落地成熟模式和操作指南,建立试点评估机制以验证和优化不同类城市应用效果。该标准的建立不仅能够促进智能技术的高效和一致性实施,而且能够为上下游企业研发提供清晰方向,促进产业链的协同。以标准化路径建设智能管理体系有利于由“技术试点”走向“系统落地”,使市政工程管理得到广泛提升。
2.5 强化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管理,构建高可信智能系统运行环境
在市政工程管理整体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海量基础设施进入网络系统,信息数据表现出高频流动和多源交汇等特点,同时,还带来网络攻击风险,数据泄露隐患,系统脆弱性等一系列安全问题。特别是供水,燃气,排水等重点民生系统,信息的任何篡改或者控制系统的故障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为此,需要同步强化网络安全体系构建和数据合规治理,同时推动智能管理。防护策略要从物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进行全链条的部署,并配置入侵检测,加密传输和防火墙隔离的安全机制以保证系统抗干扰和故障容错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数据管理制度,对数据采集权限,存储时限,访问控制和责任追溯机制等进行界定,消除数据滥用和越权访问等行为。对敏感数据应采取脱敏处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等措施以增强数据处理合规性和透明度。有了健全的安全体系保障才能建设一个稳定,可信和可持续的智能管理环境,才能对市政工程数字化转型起到扎实的支持作用。
结束语:智能技术应用于市政公用工程管理并进行创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采取建设统一数据平台,促进智能终端和工程设备融合升级,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建立行业技术应用标准,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合规管理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市政公用工程管理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润聪.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探讨[J].居业,2023,(11):156-158.
[2]黄立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3,8(16):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