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践思考
张新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 100048
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教育资源的总量相对有限,这就使得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预算绩效管理如同精准的导航仪,通过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控与分析,能够清晰地了解各项业务活动的资金需求和产出效益。高校可以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核心业务领域,避免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例如,对于那些科研成果产出高、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项目,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而对于一些效益不佳、重复建设的项目,则减少或停止资金投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二)提升高校办学效益
高校的办学效益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预算绩效管理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将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效果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合理的预算安排,可以改善教学条件,引进优秀师资,开展教学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科研领域,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产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资源,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办学效益。预算绩效管理促使高校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益,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办学成果。
(三)增强高校透明度与公信力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高, 高校的资金使用情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预算绩效管理要求高校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 金的来源、分配、使用以及绩效评价结果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向社会 资金使用情况,增强高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还能够提高高校的公 可以向社会展示其对资金使用的负责任态度,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境。 同时,信息公开也能够促进高校内部的自我监督和管理,促使高校不断改进预 作,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目标设定模糊
部分高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绩效目标的设定缺乏深入思考和科学规划,导致绩效目标不明确、不具体。些绩效目标只是简单地罗列工作任务, 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可衡量的标准,难以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准确评估。绩效目标与高校的战略发展规划脱 分体现高校的办 学特色和发展方向。例如,在学科建设项目的预算绩效目标设定中,没有明确学科建设要达到的具体水平 内外的排名目标,使得预算资金的投入缺乏明确的导向,无法有效促进学科的发展。模糊的绩效目标不仅影响 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也使得预算资金的使用难以实现预期的效益。
(二)预算绩效指标体系不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一方面,指标设置不够全面,往往只注重财务指标,如资金的使用进度、预算执行率等,而忽视了非财务指标,如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等。这种片面的指标体系无法全面反映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和高校的办学效益。另一方面,指标的针对性不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项目采用相同的绩效指标,不能准确衡量各项目的实际绩效。例如,教学类项目和科研类项目在目标和产出上存在很大差异,但在绩效指标设置上却没有体现出这种差异,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不完善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使得预算绩效管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法为预算决策和资源配置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
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高校在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绩效评价结果没有与预算资金的分配紧密挂钩,即使某些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不理想,在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中仍然可能获得相同甚至更多的资金支持,导致绩效评价失去了对预算资金分配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反馈和利用,对于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也没有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价结果缺乏公开性,社会公众和校内师生无法了解预算资金的使用绩效,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内部激励机制。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使得预算绩效管理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难以推动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建议
(一)明确预算绩效目标
高校应将预算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目标。在设定绩效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同时,绩效目标要具体、明确、可衡量,尽量采用量化指标,如学生就业率、科研成果获奖数量、论文发表数量等。对于难以量化的指标,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设定具体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目标,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提升标准;在科研方面,可以设定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科研经费的争取额度、科研成果的转化数量等目标。通过明确预算绩效目标,为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提供清晰的方向,确保预算资金能够有效支持高校的战略发展。 (二)完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高校应建立一套全面、科学、具有针对性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上,要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既要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又要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等非财务方面的绩效。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项目,要根据其特点和目标,设置个性化的绩效指标。例如,对于教学类项目,可以设置课程满意度、学生竞赛获奖情况、教学改革成果等指标;对于科研类项目,可以设置科研项目的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等指标。同时,要定期对绩效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和完善指标内容,确保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反映预算资金的使用绩效和高校的办学效益。
(三)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高校要高度重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结果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的分配紧密挂钩,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项目,在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中给予适当的奖励和倾斜,增加资金支持力度;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不理想的项目,要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并根据情况减少或停止资金支持。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督促其针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玲,李敏.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路径探析. 会计之友,2022(24)
[2]李红霞,庄鹏,张亚璟.大数据时代预算绩效现实与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10).基金项目:2025 年“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工会预算绩效管理实现路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