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视域下高中思政课在生涯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

蒋旭东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 641102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生涯发展指导”列为思政课的重要拓展内容。现实层面,高中生处于生涯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却普遍面临“选科焦虑”“价值迷茫”“实践缺位”三大痛点;传统思政课则偏重宏大叙事,缺乏与个体生命历程的对接。如何在一体化视域下凸显高中思政课在生涯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实现从“政治引领”到“人生引领”的跃迁,亟待理论澄明与实践破题。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系统思维理论:强调要素、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多维互动,为破解学段割裂提供方法论。

生涯发展理论:舒伯“生涯彩虹图”将高中阶段定位于“探索期—过渡期”,需要课程提供“自我—世接。

价值观澄清理论:通过两难辨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

基于上述理论,构建“目标链—内容链—活动链—评价链”四环耦合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向三省六校高一、高二学生发放问卷 1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147 份。

访谈:学生42 人、思政教师18 人、生涯教师11 人、家长15 人。

课堂观察:选取“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四、高中思政课在生涯教育中的价值表(一)承上启下的学段衔接价值

初中思政侧重“职业启蒙”,大学思政强调“使命担当”,高中则需在“职业世界认知—社会需求理解—个体价值匹配”上承上启下。调查显示,82.4%的学生希望思政课“讲清楚国家大势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二)价值引领的定向功能

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等议题,引导学生把个人生涯锚定于民族复兴坐标。某省优质课《乡村振兴中的新职业》上,学生为“农创客”设计盈利模式,职业认同度由课前37%升至课后 71% 。

(三)实践转化的行动功能

高中思政课拥有“议题式教学+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的天然优势,可将生涯认知转化为生涯行动。如浙江X 中学围绕“数字经济与职业变迁”,组织学生走访阿里、网易等企业,形成生涯访谈报告106 份,其中21 人调整选科方向。

五、主要困境

目标链脱节:课程标准未将生涯教育列为显性目标,教师缺乏统整抓手。

内容链重复:大学、高中均讲“劳动精神”,但案例雷同,导致学生“似曾相识”的倦怠感。

活动链分割:思政、心理、生涯中心“各唱各调”,学生需重复提交雷同材料。

评价链单一:仍以知识笔试为主,学生“会背不会用”。

六、优化路径:四环耦合的一体化设计(一)目标链:构建“政治认同—职业认知—生涯规划”螺旋

小学阶段埋下“劳动最光荣”种子,初中认识“三百六十行”,高中聚焦“行业趋势与国家需求”,大学落脚“强国有我”。以“共同富裕”主题为例。

(二)内容链:打造“主题—议题—问题”三级衔接

国家层面确定“共同富裕”主题;高中思政提炼“三次分配中的职业机会”议题;课堂细化为“如果我成为慈善信托经理”两难问题。

(三)活动链:创设“课堂—校园—社会”三域联动课堂:模拟政协提案,为“县域共富”设计职业岗位;

校园:与生涯中心共建“共富职业体验周”;

社会:组织学生赴当地共富工坊调研,形成“职业画像卡”。

(四)评价链:实施“三维四层”表现性评价三维:价值体认、知识迁移、行动创新;

四层: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社会参评。采用“生涯成长档案袋+数字徽章”,实现纵向追踪。七、案例验证:Z 中学《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教学切片

课前:学生用 AI 小程序完成“职业兴趣—国家需求”匹配度测评

课中:围绕“腾讯 500 亿元共富基金”案例,分组设计“数字公益产品经理”职业说明书,并辩论“高薪是否等于高贡献”。

课后:赴本地慈善基地实习一日,生成“职业反思 Vlog”。

跟踪发现,该班学生高考志愿填报与国家战略匹配度由 54%提高至 78%

八、结论与展望

高中思政课在生涯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枢纽”作用。一体化改革的关键,在于以系统思维打破学段壁垒,通过“四环耦合”实现从“政治引领”到“人生引领”的深层转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对生涯成长档案袋进行数据挖掘,实现精准化、伴随式指导。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 体化建设的逻辑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05).

[2] 李红.高中生涯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4] 舒伯.生涯彩虹图:理解生涯发展[M].商务印书馆,2019.

本文系 2024 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视域下生涯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ZQ202409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