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析小学劳动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

杨丹

云南省文山市卧龙街道中心小学 663099

二者融合可形成“实践-认知-情感”闭环,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特征表现为情绪识别弱、耐性不足、社交需求强。

一、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化,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成为小学阶段全面育人的关键路径。劳动教育不仅培养动手能力与责任感,还能通过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情绪管理能力和抗挫力,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实践载体。

二、理论基础与融合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劳动实践通过成果获得感提升内在价值感,缓解焦虑情绪。例如,种植活动中观察生命成长的过程,能培养学生耐心与责任感,强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二)心理健康对劳动参与的支撑作用

心理素质影响劳动积极性。调查显示,约 30% 小学生因焦虑情绪抵触劳动,而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后,参与兴趣提升至 80% 。

三、核心策略与实践方法

(一)课程设计:双向渗透与主题整合

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将心理健康知识嵌入劳动技能课,手工制作融入“挫折应对”主题;引导学生在作品失败时学习情绪调节;劳动课程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任务,培养沟通能力与成就感;学科渗透,在语文、科学等课程中关联劳动案例,科学课讲解植物生长时,同步开展园艺劳动,引导学生记录生命变化并分享情感体验。

(二)实践活动:情境创设与心理引导

生命体验类活动。种植养护(如姑娘寨小学“生命的破土”):90 天向日葵种植周期中,学生观察生长规律,撰写“成长日记”,强化坚持与责任意识;传统文化与心育结合。端午节编织五彩绳、制作香囊:在手工中融入情绪符号(如将烦恼“撕碎”投入回收站),传递积极心理暗示;团队协作项目。校园绿化、清除杂草等集体劳动,设计角色分工与目标挑战,提升团队凝聚力。

(三)家校社协同:构建支持网络

家庭劳动任务。制定分层家务清单(低年级整理书包、高年级烹饪),家长通过“劳动打卡”反馈情绪变化。

(四)教师能力与评价机制

教师培训。劳动教师需掌握基础心理辅导技巧,如识别劳动中的情绪行为(如抵触、放弃),及时干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记录劳动日志,劳动成果展结合“心路历程”分享会。

四、实施成效与挑战

参与融合教育的学生中, 60% 情绪管理能力提升,团队协作意识增强20% (调查数据)。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需以“实践体验”为纽带、以“情感成长”为目标。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如劳动心理成长档案)和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化应用,构建“手脑同心、五育互促”的全人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人人文库.小学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2025.

[2]原创力文档.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讨,2024.

[3]央视网.劳动教育提升儿童社会情感能力,2025.

[4]原创力文档.小学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结合方案,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