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与疏导:扭转初中生潜在心理危机
仲爱军
(江苏省连云港市金山中学) 江苏连云港 222115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心理发展既复杂又比较脆弱,容易遭遇心理危机。这些危机常常隐藏得很深、变化多端,可能来自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关系、以及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一旦形成心理危机,对青少年的个人成长和适应社会都可能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因此,及时发现和进行有效干预,是化解危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1.初中生潜在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
1.1 及时发现心理异常征兆
要预防心理危机,要求老师和家长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一定的专业判断标准。情绪波动是最明显的信号之一,学生如果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特别容易发脾气,或者异常兴奋,往往说明心理状态出了问题。行为模式的突然改变同样值得警惕,像是学习成绩突然大幅下滑、不愿意跟人交往、睡不着觉或者睡太多等表现[1]。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多数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在问题爆发前的几个月里,行为上就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思维认知方面的异常也很重要,比如注意力很难集中或者想法混乱。举个例子,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老是走神,连续一周连基本的学习任务都完不成,或者总说自己不行、没用,这些都可能是心理压力过大的信号。身体上的不舒服也常常和心理问题一起出现,比如头疼、肚子疼、失眠等等。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会伴随这类身体不适。
1.2 构建科学干预通道
要科学地干预,需要建立一个多方联手、多角度支持的网络,确保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能及时得到有效的专业帮助。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核心阵地,必须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并建立一套标准的危机评估流程。当发现学生可能有心理危机时,心理咨询师应在一天之内进行初步评估,使用像 PHQ-9 抑郁量表或 GAD-7 焦虑量表这类标准化的工具进行科学测评,这样才能保证干预措施真正对症有效。各部门协作是通道顺畅的关键。学校应成立一个由心理老师、班主任、学科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干预小组,每周开会讨论具体案例,及时调整帮助方案。比如,如果心理老师评估出某个学生有中度抑郁倾向,就需要立刻启动家校合作机制:班主任负责和家长沟通情况,心理老师制定专门的辅导计划,学科老师则在日常教学中多给予关注和支持。建立专业转介通道也很重要。学校要和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专科医院建立联系,一旦学生的危机程度超出学校能处理的范围,就能及时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
2.初中生潜在心理危机的疏导措施
2.1 提供专业心理辅导支持
专业的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核心手段,需要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在帮助青少年方面效果不错,它主要是帮学生识别和改变那些消极的、钻牛角尖的想法,建立更积极、更现实的思考方式[2]。比如,对有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心理老师可以帮他们调整“考砸了就一切都完了”这种灾难化的想法,代之以“一次考试不能决定所有,我可以从中学习”这样更理性的想法。研究显示,经过一定周期的认知行为治疗,学生的焦虑水平通常能有显著下降。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是提高效果的基础。心理老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性格、家庭背景、问题的严重程度等,设计有针对性的帮助策略。沙盘游戏治疗对于不太会表达内心感受的学生特别有效,它通过摆弄沙子和玩具模型这种非语言的方式,让学生释放内心的压力。
2.2 营造积极心理修复环境
要营造有利于心理恢复的环境,需要同时改善物理空间和人文氛围。物理环境方面,可以设置专门的心理放松室,放上舒服的椅子、用柔和的灯光、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等。心理活动室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墙面颜色最好选择像淡绿、浅蓝这类有助于缓解紧张、让人放松的色调。研究表明,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接受辅导,效果会比在普通教室里好。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心理恢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该多组织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比如心理健康周、情感表达比赛、教学生静心冥想的课程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积极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在班级里可以设立“心情角”,学生可以匿名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同伴的理解和支持。老师平时和学生说话要多用鼓励、肯定的语言,少批评指责,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家庭的支持系统也是心理修复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环。
结束语
做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重大,道路漫长,需要全社会一起关注和持续努力。随着大家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专业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相信未来能为更多青少年筑起坚实的心理防护网。通过科学的干预和疏导,让每一位初中生都能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在这个关键的人生阶段绽放出自己的光彩,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一员。
参考文献:
[1]纪晓莉.初中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探究[J].成才,2024,(12):68-69.
[2]王雪岩.初中生潜在心理危机的干预与疏导之道[J].中学教学参 考,2023,(33):77-79.